流失海外的王氏家族瑰宝
2015年3月16日 浏览:2300 作者:王兆兰 来源:
1937年阳春三月,堂伯祖父王柏荣(字寿森,号解元叟翁,清光绪贡监,著有考证江南名人轶事的《解元塘琐会》8卷。)带着父叔及童年的我等五人,穿过景阳门,进入金坛古城,沿城墙内侧,南行三百余米,来到永仁巷,拜谒先祖、南宋敷文阁学士王彦融府第。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历经世事沧桑的古宅第,清道光十五年(1835)传承到王彦融二十二世裔孙王洛美名下作别业栖息。堂伯祖父引领我们穿过功德坊,仰望府门,上悬一方明监察御史、邑人王豪撰写的“学士第”金字楣额。跨进府门,天井纵深,围墙环绕,高大榉树的枝叶随风摇曳,紫薇花香远飘四方,野花有规则地伴着青草布满石道两侧。两栋厅屋古色古香,两侧墙檐均有砖雕、木雕镶嵌,镂空花格落地长窗朱漆暗淡。当年主人的风韵依旧可从浮尘的掩映下显露出来。
第一栋正厅大堂,悬挂一块“绿平山堂”巨幅匾额。据堂伯祖父说:“此匾是彦融孙、南宋工部尚书王遂请同朝太常丞刘宰撰写的。取自挚友辛弃疾所作《水龙吟·为韩涧尚书寿甲辰岁》中‘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之句,意为祖辈皆如唐朝宰相裴度(居名绿野堂)、李德裕(居名平泉庄)、东晋宰相谢安(寓居东山)一样,为国建立了丰功伟业。”跨进正厅,堂伯祖父与王根福寒暄一番后,便从书房取出两帧绢本彩绘长卷,这就引出了两段鲜为人知的家庭传奇秘史。
第一帧是《熙河路市易图》,作者王韶(1030-1081),字子纯,江州德安敷里坂人,系金坛《三旌义门王氏》太原郡望肇基始祖,北宋著名军事战略家。王韶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初任新安主簿,后为建昌军司理参军,试制科不中,客游陕西,访采边事。熙宁元年(1068),上疏《平戌策》,进谏取西夏。神宗采其方略,授秦风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熙宁三年(1070),王韶于渭源至秦川大地,见不耕良田万顷,愿置市易司,倡行缘边市易,颇笼商贾之利,取其赢以治田,深得民心。宰相王安石称其为“善举”。神宗从其言,改韶著作佐郎,同提举秦川西路蕃部兼营田市易公事。熙宁四年(1071),王韶主洮河安抚司,力推缘边市易,奖励农牧,商贾随之兴起。熙宁五年(1072),王韶行招抚之策,取得青唐羌族之信任,部首俞龙珂率所属十二万人归附。九月,熙河(州治甘肃临洮)首领木征暗通西夏,抗拒招抚,王韶兵分两路,出其不意攻取熙州,建为镇洮军,以功进右正言,集贤殿修撰,龙图阁待制,知熙州。熙宁六年(1073),王韶挥师河州,破诃诺木藏城,木征逃遁,其部将结彪以城降,震憾龙亭。王韶迁枢密直学士、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御紫宸殿受群臣贺。同年九月,乘胜进军洮(甘肃临潭)、叠(甘肃迭部)、岷(甘肃岷县)、岩(甘肃岩县)等州,招抚羌族三十余万人。熙宁七年初(1074),王韶奉诏入朝,加封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资政观文学士,官其兄弟及王廊、王厚两子,御赐主“崇仁坊”。此时,木征乘王韶入京,兵围河州。王韶迅返熙州,派部将王君万出兵结河寨(临洮西北),直取定羌城,破结河族,断夏国通路,以绝其援,又遣部将入南山断其归道,致使木征不战而溃,随之投降。史称“熙河之役”,王韶以功擢升枢密副使,晋封太原郡开国侯。诸州亦因行缘边市易,经济日渐复苏。然而,终因朝廷保守派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辞相,退居江宁。王韶亦被落职洪州,任上时念倡行缘边市易法之情景,故作《熙河路市易图》彩绘长卷,以资留念。
将图铺张开来,长二丈八尺,宽三尺二寸,绢本画面,气势恢宏;陇中大地,洮河穿越熙州城西而过;城周群山环抱,竹木扶疏,悬崖陡壁,险要栈道,皆历历在目;街道两旁,人声鼎沸,城乡上下,沿途驼队络绎不绝;峡谷飞瀑,流水潺潺,响声不断;千里沃野,麦梁黍吐穗,盆地农田,地瓜红薯,牵满原野;牧人农舍,街坊商贾,人头涌动,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只见熙州城里流动着数以万计造型各异的人物:有头顶肩背牛拉马驮以货易货羌汉诸族群众,有活跃在丝绸古道上的波斯商人,有走街穿巷叫卖“胡饼”的西域妇女等等,它生动地展出了熙州古城推行缘边市易法一派繁荣景象。
熙宁五年(1072),殿中丞、金坛人姚梦升与参知政事吕惠卿不合,遂上书朝廷,以母老奉孝乞归。熙宁八年(1073),沂州草民朱唐来金坛县衙告状,余姚主犯李逢伙同金坛妻兄王镇集结流民谋反。宋神宗见奏质疑,谕令提点王庭筠审办,王庭筠数审不决,自缢身亡。宋神宗遂恩赐王韶还朝,元丰二年(1079)诏授御史大夫,监察执法下金坛,侦破李逢等人谋反案。王韶以睿智谋略,出其不意逮住主犯李逢、从犯王镇及叛逆流民二十余人。经审得证结案,拟上奏章,神宗纳奏,下诏:赐谋反主犯李逢,从犯王镇凌迟死,腰斩皇亲宗室赵世居,削其子孙官任民籍。姚梦升和王韶是儿女亲家,此案结束,将王韶迎入府中畅春园,设宴祝贺。二人诗酒唱和,作七绝诗草二十首,见于《王韶东行集》。
第二帧绢本是一幅书法作品《渔家傲·日月无根天不老》,作者姚贞清(1071-1166),姚梦升之女,内容取自其夫王寀所作之词。王寀(1068-1119),字道辅,王韶第十一子,举进士,少好学,工词章,历官承务郎、校书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其父落职洪州后,王寀十分伤感。于是,作了一首词《渔家傲·日月无根天不老》,抒发内心的不平:“日月无根天不老,浮生总消磨了。陌生红尘常忧扰。昏复晓,一场大梦谁先觉?难水东流山四绕,路旁几个新华表。见说在时官职好。争信道,冷烟寒雨埋荒草!”他慨叹世事无常,人生短促,荣华富贵亦如过眼云烟,官再高,权再大,也难免“冷烟寒雨埋荒草”的结局。
宋宣和元年(1119),徽宗宠道林灵素一日在汴梁拜谒王寀,见书斋悬挂其妻手书《渔家傲》堂幅。数日后,林灵素趁徽宗诏王寀以求神仙方术之道疗疾,其事失验治罪之际,遂以词邪道构陷王寀下大理狱,冤死狱中。姚贞清乃官家女,遍览群书,学识渊博,能说善辩。靖康元年(1126)正月,姚贞清自拟奏章,偕子王彦融伏阙上书,为夫讼冤。钦宗召见,凡有所问,母子皆答如流,据经引典,时称谙练。大为钦宗赏识,遂诏还王寀职。
宋高宗南渡后,绍兴元年(1131)授王彦融庐州录事参军,平息湖湘武冈群盗,秩知长洲县,通判无为军;后移知徭役,兴水利,扶农桑,事多见许。绍兴十二年(1142),王彦融迁淮南转运判官,改知雅州,任内,尽心阙事,为官不仅无所取纳,且“献俸禄之半,赈济乡里”。秩满归里,“雅州表请立碑,颂扬政绩,诏许之。”绍兴末,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乾道二年(1166),王彦融卜居金坛永仁巷府第,日与万全、万枢两子讲论五经,使其子终以“经明行修”被举入仕,成为南宋一代名宦。
王彦融的府第在民国时传到了其二十四孙王文渊手中。王文渊的女婿史亮采曾任武进知县,来坛时常在王府交友酬唱。解放前夕,王府的文物字画都被他带去了台湾,这两幅古字画却下落不明。1999年,我的表姐史萼芬从台湾回坛探亲,她告诉我,日军侵华驻坛第一代联队长池田廉二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系美术史学的毕业生,酷爱收藏中国古代文物字画,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把这两幅王氏家族的古字画带回了日本,后流失海外。我表姐的父亲史求生在美国纽约图书馆见到过这两幅字画,后又通过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去求索,未能如愿。这两幅金坛王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古绢本字画何时可以回归祖国,竟成了一件未知的历史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