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王氏谱牒 » 正文
  • 关于召开第二届中华锹溪王氏联谊大会的通知
1
王遂年谱
 

王遂年谱

王遂,初字颖叔,改字去非,号实斋,其先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祖王彦融始徙金坛(今属江苏)。

《宋史》卷四一五《王遂传》(以下简称“《宋史》本传”载:王遂,字去非,一字颖叔。”[]《京口耆旧传》卷七《王遂传》(以下简称《京口》本传载之较详:“遂字去非,先字颖叔,西山真公谓曰:子志于道,而慕战国策士非字也。为改去非,且序其说。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十三有《王去非字说》一篇,载王遂改字经过甚详:予谓因名以制字,因字以自儆,则去非为宜。盖遂之为言,将成而不可已之谓也,故曰遂事不谏然善焉,而遂之可也;不善焉,而亦遂之,是耻过而作非也,予故曰去非为宜。”[]

王遂号实斋。

实斋之号虽诸本传不载,然宋人集中载之甚明:包恢有《祭王实斋文(遂)》[],黄震有《祭浙西提举实斋王先生》[],刘克庄有《跋王实斋送林丛桂序》[],刘宰有《刍言送王实斋守吴门》[],知实斋为王遂之号。昌彼德《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及《全宋诗》王遂小传均谓其号实斋

世系清晰可考。高祖王韶。

《宋史》本传载:王遂,字去非,一字颖叔,枢密副使韶之玄孙。”王韶(10301081),字子纯,“纯”一作淳、醇,号敷阳子。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元年(1068),上《平戎策》三篇,为管干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改著作佐郎。五年,知通远军,进右正言,以龙图阁待制知熙州。累破羌众,召为枢密副使。因与宰执王安石有歧见,罢知洪州、鄂州。元丰二年(1079),复知洪州。四年,病疽卒,年五十二,谥襄敏。《宋史》卷三二八有传,事迹详前《王韶年谱》。

曾祖王寀。

王韶第十三子王寀(10781118),字辅道,一字道辅,号南陔,登进士第,历官翰林学士、兵部侍郎。政和间有文名,《宋史·艺文志》著录有王寀《南陔集》一卷,已佚。今《全宋词》存其词十二首,《全宋诗》录其诗十六首。事迹详前王兆鹏、王可喜、方星移《两宋词人丛考》之《王寀考》。

祖王彦融,系王寀长子。

王寀有二子:王彦融、王彦举。

王彦融(11081168?),字炎弼,江州人,彦融始徙居金坛。《京口耆旧传》卷七《王彦融传》载:“王彦融,字炎弼,江州人,韶之孙,居金坛。父宷,以林灵素譛死,靖康改元,彦融时年十九,徒步走京师,上书讼冤,召对命官。[] 知彦融系王寀之子,靖康元年(1126)十九岁,据知其生于大观二年1108)。靖康元年曾为乃父讼冤,使冤案得以平反。王彦融历任庐州录事参军、知平江府长州县、无为军通判、知郴州,绍兴三十年(1160)九月知楚州,加直敷文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六载:宋绍兴三十年九月“壬辰,右朝请大夫新知楚州沈邦直复知黄州;右朝奉大夫新知郴州王彦融知楚州。彦融子也。”[]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除淮南运判兼随军运判。《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六又载:绍兴三十二年春正月“己巳,右朝奉大夫知楚州王彦融、右朝奉大夫知光州强友谅并为淮南转运判官,填添置阙,彦融兼淮东提刑、兼淮北宿泗州招讨司随军转运判官。”加直敷文阁,起知雅州,未上卒。累赠金紫光禄大夫[]王彦融乾道四年戊子(1168)退居金坛。钱穀《吴都文粹续集》卷六载王遂《嘉定县重修庙学碑(并铭)》:“乾道戊子,先君吉州筮仕昆山尉,奉大父敷文以行。时敷文南定湖湘,北守淮楚,强敌夺气,退居金坛,买书数千卷,聚子弟以学。”故知王彦融享年在六十一岁以上。

彦融亦能文,重修于民国辛巳年(1941)的《茅田王氏宗谱》,存王彦融《王氏总说》一篇,全文如下:

王氏总说

锹溪王氏,周太子晋之遗裔,家谱所载无异词也。晋生颖异,稍长,识治乱事变,不幸早世[],其子孙流寓,并允传姓为王氏。历秦汉至晋,有琊王览第五子侃为吴国御史。侃卒,子偞之隐居德安昆仑山,是为上宅,距锹溪之北四五里许。世传云:王偞之初至,有子名伟,甚机敏,而上宅有姓向者,翁媪二人,惟生一女,见王氏子,求之为婿,住双坪。故上宅至今名向冲保,而王氏祭享祖先,则必请双土地焉。更历三世,迄周隋,无所稽考。至大唐,则徙江州浔阳(原注:即今德安县)蒲塘场(原注:即今锹溪),在太平乡恭顺里中,恭顺正锹溪之里名也。锹溪主家讳者,生二子,长曰定,次曰海。定生三子,曰靖、曰显、曰晖;海生二子,曰明、曰昭。大中(原注:唐宣宗号)十二年,家指繁盛至一百二十余口,分为九分。靖生三子,长曰滨,居塘畔,谓之堂上;次曰复,居堂下,谓之西厅;季曰谊,居北冲,谓之中宅。显生二子,长曰诚,居桥东,谓之茶坊;次曰溶,居桥西,谓之墙下。晖生一子,曰哲,居中厅。昭生三子,长曰澄,居西宅;次曰密,居东厅之楼下;季曰燮,居北林,谓之磨坊。于是锹溪东西二岸及二冲等处,接栋连楹,无尺寸空址。近年塘畔诸处掘地而得大砖,有“咸通(原注:宣中[]子懿宗号)十四年”字,是其验也。五代间,僭乱迭兴,干戈不息,盗寇蜂起,乡里莫能安逸,吾族虽家势浩大,声誉四驰,盗寇不敢侵,九分之人亦不能无迁徙于四方者矣。今即其前后迁徙而言之,惟堂上楼下二分,寇退仍还锹溪旧宅;西宅一分则迁之宅西四十里许地,名黄土,渌水界;墙下一分则迁之宅东十里许地,名三万;磨坊一分则迁之宅北十里许地,名珠明村。此五分者,世之相传为最盛,地之相去亦不远焉。若夫西厅一分之徙兴国田,中宅一分之徙蕲州白砂河,茶坊一分之徙武宁王坊及三山,中厅一分如君盟迁武宁田畔冷坑,君权迁安乐乡八都驴驻坪,君显迁五凤山龙须寺,其族虽盛,其去锹溪则远矣。至于溶长孙君济之后,复自三万迁兴国王子山,澄长孙君津之后,复自黄土迁瑞昌颜坑。与夫各处分迁武昌、江夏、大冶、通山、瑞州、高安、美岭、软坑、三港、蒜州、潭田、碣头、水口、建昌、桥亭、西山、大埠、澳溪、瑞昌、姣溪者,固指不胜屈也,借使聚处一邑,则王氏之盛岂胜计哉!先是滨为家长,当九分析居之日,有一癞疾人自称郭璞后身,四顾山水,叹息久之,曰:“盛则盛矣,奈何旺气散去而不复来聚。”滨公曰:“尔将知吾各居乎?”曰:“知,不然不以此为散也,第三世之后见其方散耳。”又问曰:“盛衰何在?”曰:“正犹决水灌田,奔突四出,皆能有济,东流者为之长,但恐此地池渐竭矣。”言毕而去,滨公未之辨焉。五代间果迁徙散去,如黄土、珠明等族率皆隆盛,三万则世出勋臣,尤为赫奕者,其迁出之时,正及三世之后,以地言之,三万在锹溪之东,所谓东流为之长,岂不至验欤?宋朝以来,其居锹溪者,族系浸微,门望亦替,此池渐竭之言至应也。噫,此吾高祖之所录,吾因附之为总说云耳。

荫孙前翰林学士彦融谨撰

按,该文详述江西德安王氏源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据前文所考,王彦融《王氏总说》写于乾道四年之前,若按家谱约三十年续修一次,淳熙戊戌(1178)年有续修,则此前一次当在绍兴十八年(1148)前后,王彦融《王氏总说》当写于该年前后,淳熙戊戌年续修家谱时录入该文,故落款“荫孙前翰林学士彦融”之“前翰林学士”当为录入时所加,且不确。但该文为王彦融所写可信无疑。《全宋文》未收王彦融及其作品,故该文既增补一篇佚文,更增补一位作者。[]

王彦举绍兴十二年(1142)登进士第。《至顺镇江志》卷十八科举题名:“王彦举,金坛人,绍兴十二年登进士第。兄彦融见仕进类。”[11]

父王万枢。

王彦融二子:万全、万枢。《京口耆旧传》卷七有传。王万全(1133-1213),字必胜,一字通一。以父任授扬州高邮尉,屡迁知会稽县,通判舒州,擢知辰州。王万枢(11431205),字赞元。以父任授昆山尉,移崇德丞,改秩知滁州来安县,迁知兴国军,秩满改知吉州。事迹亦见刘宰《故知吉州王公墓志铭》、《故吉州王使君夫人蔡氏行状》[12] 及真德秀《夫人蔡氏墓志铭》,且载其子六人:适、逢、遂、逊、近、选。遂母蔡氏先封宜人,再封太令人。

子王文子。《京口》本传载:子曰文子,女嫁漫塘之子(刘)汝进。故知王遂与刘宰为亲家,刘宰《回福帅李大卿(俊)》有姻家王颖叔,冒当邵武之任[13]云云,确证王遂与刘宰为亲家。

王遂祖籍江州德安(今属江西)。祖王彦融始徙居金坛(今属江苏)。

刘宰《故知吉州王公墓志铭》公讳万枢,字赞元,世居江之德安,曾祖韶,事裕陵,为枢密副使,赠太师、燕国公,卒谥襄敏,国史有传;祖寀,擢崇宁甲科,终左朝奉大夫;父彦融,终朝请大夫直敷文阁,累赠金紫光禄。敷文始家金坛,公其仲子也。”刘宰《故吉州王使君夫人蔡氏行状》又蚤着孝行,后守山阳,以捍冦功擢本道使者,始徙居润之金坛。知自彦融除淮南运判始家金坛。如此,王遂为徙居金坛之第三代,故诸史志多载其籍贯为金坛。《宋史》本传言:后为镇江府金坛人。嘉靖《邵武府志》卷十二、《明一统志》卷八和卷十一、《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三、卷八十一和卷三百三十二均载其为金坛人。而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江南通志》卷一百十六则仍记其籍贯为敷阳人。按,敷阳系德安古称,王韶即号敷阳子。王遂既为徙居金坛第三代,敷阳为其祖籍,其本人籍贯以金坛为是。

综上所考,王遂上下六代世系图示如下:

王韶(杨氏、刘氏)

  

                         

                  彦融                 彦举

万全                 万枢(蔡

 

 

                        

  

文子

所著《实斋文稿》、《实斋心学》等不传,今《全宋诗》辑其诗一卷,存诗九十首;《全宋文》辑其文三卷,存文四十一篇。

王鏊《姑苏志》卷四十《王遂传》:“所著《诸经讲义》、《奏议》、《实斋文稿》藏于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一:“王遂《实斋心学》一卷(淳祐间人,解先天图、说太极图、中庸章句及西铭,并附杂作。)” 今《全宋诗》辑其诗一卷,存诗九十首;《全宋文》辑其文三卷,存文四十一篇。 刘宰尝称遂“为文雅健,无世俗浮靡之气,足以名世。”

宋孝宗淳熙九年壬寅1182),一岁。

王遂出生。上有兄王适、王逢。

王遂生卒年诸集无载,考《京口耆旧传》、《宋会要辑稿》等相关记载,其生年则有异说。

一说生于淳熙九年(1182)。《京口耆旧传》卷七《王遂传》(以下简称“《京口》本传”)载:“公生十有一,能应举。十四,(与)伯兄逢试江东,对策抵韩侂胄、王德谦,考官舒璘、刘三杰、石宗万并置选中,谏议李沐闻而大怒,谓公父私属监试刘大临,皆劾罢。逮赴后省复试,公与兄方勇往不候试,径驳放。旋以吉州任子恩铨中,主富阳簿,后三年,逢中第,又三年,公亦第。”[14] 按,王逢登第为庆元五年(1199)。[15] 此前三年则为庆元二年(1196),“赴后省复试”前一年,则为庆元元年(1195),此年十四岁,则其生年为淳熙九年。此为一说。

二说生于淳熙十一年(1184)。《宋会要辑稿·选举五之一四》载:庆元元年“十一月一日,臣僚言:建康通判王万枢以其二子王逢、王遂嘱试官刘大临,皆预荐书,虽未行根究,而众论决知其是事。臣今考遂家状,则万枢为现任建康通判,……况遂方年十二,决未能文,代笔私取,其理甚明。”[16] 庆元元年(1195),“遂方年十二”,则其生年为淳熙十一年。此为二说。

三说生于淳熙十三年(1186)。《姑苏志》卷四十小传载:“遂十四对策江东漕司,抵韩侂胄,寻以父任主富阳簿。又三年,及第。”[17] 按,王遂于嘉泰二年(1202)及第[18], 此前三年则为1199年,此时王遂十四岁,则其生年为淳熙十三年。此为三说。

今考三说,生于淳熙九年说为是。理由有三:一、《京口》本传记之甚详。其所记与庆元、嘉泰间科举实际情况相吻合,即庆元元年邹应龙榜、庆元二年周虎榜、庆元五年曾从龙榜、嘉泰二年傅行简榜。王遂登第比王逢晚三年亦与相关史料相符(见上文按语)。其初试江东时间与《宋会要辑稿》所记相同,只是年龄相差。二、《姑苏志》所载似与《京口耆旧传》同源或缩略,因其为王遂小传,故省去复试及兄王逢登第时间(1199),亦即其间少四年,故推出生于淳熙十三年说。三、《宋会要辑稿》所载,言者谓其“方年十二”,似有意言其年少而不能文。因王逢、王遂对策江东抵韩侂胄而故意黜落之。王遂十四岁参加府试应为无疑,除以上两处记载相同外,真德秀《西山文集》卷四十五《夫人蔡氏墓志铭》亦载:“遂年十四,与江东荐书,夫人无喜色,既而言者缪于风闻,夫人亦不愠。后二子踵世科,人皆艳之,言者亦愧叹。”[19] 按,蔡氏系王遂之母。庆元元年王遂十四岁无疑,则其生年为淳熙九年。

据前世系所考,上有兄王适、王逢。

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六岁。

母夫人蔡氏给予幼年王遂以良好教育。

刘宰《故吉州王使君夫人蔡氏行状》(以下简称《蔡氏行状》)及真德秀《夫人蔡氏墓志铭》(以下简称《蔡氏墓志》)均载:“诸子幼时,夫人夜课诵读,苟未精熟,夫人亦不寝;所取师友,必四方文学行谊士;膳饮皆亲视具。

光宗绍熙三年壬子1192),十一岁。

能应举

《京口》本传:公生十有一,能应举。”

宁宗庆元元年乙卯1195),十四岁。

试江东,因对策抵韩侂胄而被黜落,其父万枢降一官放罢

《京口》本传:“十四,(与)伯兄逢试江东,对策抵韩侂冑、王德谦,考官舒璘、刘三杰、石宗万并寘选中,谏议李沐闻而大怒,谓公父私属监试刘大临,皆劾罢。”《蔡氏墓志》:遂年十四,与江东荐书,夫人无喜色;既而言者缪于风闻,夫人亦不愠。王遂十四岁试江东无疑。父王万枢因此事放罢亦载于《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六三》:庆元元年十一月“ 二十九日,建康添差通判刘大临、通判王万枢各降一官并放罢。以右谏议大夫李沐言:大临受王万枢请嘱,科举出题,私祷考试官取其子王逢、王遂,士论甚哗。”[20]《故知吉州王公墓志铭》(以下简称《王公墓志》)载:“会公之子逢及遂俱以妙年名贡籍,言者以为私,论罢,起知兴国军。”

庆元二年丙辰1196),十五岁。

赴省复试,径驳放。

《京口》本传:逮赴后省复试,公与兄方勇往不候试,径驳放。按,庆元二年有科举考试,周虎榜。王逢、王遂未考而遭驳放

庆元三年丁巳1197),十六岁。

以父任主富阳簿。

《京口》本传:“旋以父任子恩铨中,主富阳薄。”

庆元五年己未1199),十八岁。

主富阳簿。兄王逢登第。

《京口》本传:“后三年,逢中第。《至顺镇江志》科举题名王逢,字吉仲,万枢第二子,庆元五年(1199)登进士第,授溧水主簿。”

嘉泰二年壬戌1202),二十一岁。

登进士第,续任富阳主簿。

《京口》本传:又三年,公亦第,仍赴富阳任。”《至顺镇江志》:“王遂,嘉泰二年登进士第。”[21] 刘宰《送王颖叔主富阳簿序》亦云:“余友王颕叔,童子有盛名,弱冠再名荐书,擢上第,吏部选主富阳簿。”[22]

刘宰(11661239),字平国,自号漫塘病叟,金坛(今属江苏)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调江宁尉。历真州司法参军、知泰兴县、浙东仓使干官。以不乐韩侂胄用兵,遂引退,屏居云茅山之漫塘三十年。其间虽一再徵征,皆不就。理宗嘉熙三年卒,年七十四。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其中诗五卷。《至顺镇江志》卷一九、《宋史》卷四0一有传。

开禧元年乙丑1205),二十四岁。

四月,父王万枢卒,丁父忧。

《京口耆旧传卷七王万枢传》:秩满,擢知吉州,道仪真,卒于舟中,实开禧乙丑。”《王公墓志》:夏四月戊子(初一),次于仪真,病卒。《京口》本传:吉州卒,伯兄亡,公奉母治丧。”

开禧三年丁卯1207),二十六岁。

服除。移楚州教授。适苦旱,献救荒之策,得丘崈、杨辅等建康留守器重。

《京口》本传:服除,而韩侂胄诛死,参政卫公以前事白堂,差教授楚州。按,王遂于本年七月服除,韩侂胄被诛死亦于本年十一月,故移楚州教授当在本年底或次年初。

《京口》本传又载:当开禧兵火后,缮治黉舍,招集生徒,士风顿还。淮东敌退民归,岁适苦旱,条救荒事宜,上之台郡,既而权倅。制使丘公、杨公辅皆以措置给籴委公。”按:据《景定建康志》卷一《建康留都录》,,开禧三年十二月,以资政殿学士安抚使兼行宫留守杨辅,嘉定二年(1209)八月,以龙图阁学士安抚使兼行宫留守司公事。”[23] 知王遂在楚州教授任直至嘉定二年,其间参与救荒,得到丘、杨辅等建康留守之器重。

11351208),字宗卿,江阴(今属江苏)人。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调建康府观察推官,历知华亭县、吉州,召除户部郎中,迁枢密院检详文字。为接伴全国贺生辰使,被劾不礼金使奉祠。起知鄂州,移江西转运判官,提点浙东刑狱,知平江府。淳熙十三年(1186)移帅绍兴,十四年改两浙转运副使。光宗即位,擢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宁宗嘉泰三年(1203)知庆元府。四年,改知建康府、江淮宣抚使,寻拜签书枢密院事兼督视江淮军马。以忤韩侘胄奉祠。开禧三年(1207),复知建康府。嘉定元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旋卒,年七十四。谥文定。有《丘文定集》,已佚。今有《文定公词》一卷传世。《宋史》卷三九八有传。生平事迹详前《丘崈年谱》。

杨辅(?—1209),字嗣勋,遂宁(今四川潼南西北)人。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淳熙七年(1180)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八年出知眉州,十五年,改夔州。光宗绍熙间总领四川财赋,擢利州路安抚使。宁宗庆元二年(1196)召为秘书监,三年出为江东提刑。六年,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召还,寻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抚使。开禧三年(1207),密授四川制置使防吴曦之叛。曦诛召还。嘉定二年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旋卒。《宋史》卷三九七有传。

嘉定三年庚午1210),二十九岁。

入黄度幕。初显政治才能。

《京口》本传:黄公度开江淮阃,罗致幕中,建策画平湖海余寇,淮西有雄淮军,虚费诸郡,朝议留屯,以省馈运。公白制阃:凡田多者,以正月下旬纵遣,使得春耕;田少者,四五月麦登乃遣归,使有以续食,其不预归者改制。黄公以其说复于朝,行之,所在帖息,岁省缗钱四百万,米斛三十余万。” 按,据《景定建康志》卷一《建康留都录》,黄度于嘉定三年正月以朝请大夫安抚使兼行宫留守司公事,任至嘉定五年[24]。王遂在幕府亦应至嘉定五年或之后。

《蔡氏行状》:大夫从金陵帅黄公度幕府,夫人手书戒曰:汝年少,更事浅,谨之谨之,家事吾自力,不以累汝也。”

黄度(11381213),字文叔,号遂初,新昌(今属浙江)人。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授瑞安县尉。淳熙三年(1176),为隆兴府教授,寻两易平江府教授。十二年,知嘉兴县。光宗嗣位,监登闻鼓院。绍熙二年(1191),除国子监主簿。四年,除监察御史。宁宗即位,改右正言,以忤韩侂胄罢归。嘉泰二年(1202),起知泉州。嘉定元年(1208),除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寻除权吏部侍郎兼实录院同修撰。二年,知福州。三年移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五年,为礼部尚书兼侍读。以病致仕。六年卒,年七十六。事见《絜斋集》卷一三《黄公行状》、《水心集》卷二《龙图阁学士黄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三有传。

嘉定八年乙亥1215),三十四岁。

与真德秀、李道传共议救荒赈饥事,民多全活。

《京口》本传:淮西总所漕使真公德秀、仓使李公道传共议救荒,事悉咨公,民多全活。《蔡氏行状》亦云:真公德秀、李公道传振荒江东,大夫及南库颇参其议,夫人曰:民命所系,何可忽诸?’”按:《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六“转运司”题名:真德秀,朝请郎秘阁修撰运副,嘉定八年二月一日到任,十二月除知泉州。”[25] 真德秀任淮西转运副使既在嘉定八年,则王遂与之商议救灾事亦在是年。黄榦《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七年秋,除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26] 又据《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二,李道传所作《初建贡院记》落款为:嘉定九年七月日,朝散郎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李道传记。”[27] 则知王遂与李道传议救荒事亦在嘉定八、九年间。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改字希元,号西山,浦城(今属福建)人。四岁受书,过目成诵。庆元五年(1199)进士,授南剑州判官。继中开禧元年(1205)博学宏词科,为太学正。嘉定元年(1208),迁太学博士。六年,进起居舍人。八年,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十二年,知隆兴府。十五年,为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理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端平二年(1235)三月,自翰林学士除参知政事;五月,病卒,年五十八。谥文忠。《宋史》卷四三七《儒林传》有传,另参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十九《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致仕真公神道碑》、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八《西山真文忠公行状》。有《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等。

李道传(11701217),字贯之,井研(今属四川)人。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调利州司户参军。秩满,移蓬州教授。嘉定二年(1209)召为大学博士,累迁著作郎。六年,知真州。七年,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入为兵部郎官。十年,出知果州,道死九江,年四十八。事见《勉斋集》卷三八《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宋史》卷四三六有传。

嘉定十年丁丑(1217),三十六岁。

李道传出知果州,有诗《送李果州归蜀》相送

黄榦《知果州李兵部墓志铭》:“除兵部郎官,力辞,差知果州。”“嘉定十年冬十月壬子,尚书兵部员外郎、知果州李君讳道传字贯之,以疾终于江州之寓舍。” 《四川通志》卷九上:“出知果州,道卒。”从王遂送别诗内容看,当是李道传赴任相送。

嘉定十五年壬午(1222),四十一岁。

是年应已在知当涂县令任上四月,《跋陈少阳建炎所上第三书》。

跋文见《全宋文》卷六九五一。署“嘉定十五年四月朔”。

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四十二岁。

知当涂。十二月丁母忧,去当涂县令任

王遂知当涂县时间无考,《京口》本传:改秩,知当涂县。丁母蔡夫人忧。”《蔡氏墓志》:母蔡氏嘉定十六年十二月壬午(十四日)殁于当涂县舍。知母蔡夫人去世时,王遂在当涂县令任上。《蔡氏行状》:大夫之宰当涂也,佐岁大水,夏六月三日,夫人诞日,是岁初登七秩,郡太守遣同僚,相率升堂为寿,夫人语大夫:天变如此,汝有社有民,毋以吾故乐饮。’”

在当涂,有善政。

《蔡氏墓志》:当涂之政,如古循吏,人谓母训实然,此不惟今女子所难,号古贤妇犹难之也。刘宰《代柬寄当涂大夫王去非》诗:“闻道王明府,仁声已四传。催科能不扰,赋入自争先。理到顽民服,仁渐黠吏悛。俊良搜士类,疾苦访氓编。义役颁成制,巫风变昔年。已闻销珥笔,直欲弛蒲鞭。未可徒宽治,还疑执德偏。碧云江外合,爱助正拳拳。”[28]

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四十三岁。

居家,丁母忧

理宗宝庆元年乙酉1225),四十四岁。

丁母忧。冬,访魏了翁。

魏了翁《题吕城李氏世藏名帖》:宝庆元年冬,魏某得罪,时宰投畀蛮荆,道吕城,获观李唐裔孙佑所宝唐贤遗墨。是日,刘平国、王去非踏雪见访,皆奇遇也。”[29]《魏文靖公年谱》:宝庆元年十一月,以集贤殿修撰出知常德府。越三日,朱端常劾公欺世盗名,朋邪谤国,落职。……过吕城,观吕氏世藏名帖。王实斋遂同刘漫塘宰来访。”[30] 按,吕城与金坛相邻,临运河,魏了翁赴靖州沿运河而上,王遂丁母忧在家,闻讯拜访魏了翁。

宝庆二年丙戌1226),四十五岁。

丁母忧。四月服除,仍居家。

按,嘉定十六年十二月丁母忧,至该年四月累二十七月,为丁忧期。

宝庆三年丁亥1227),四十六岁。

居家。吴定夫来访。

刘宰《书赠吴定夫》:南城吴定夫,布衣芒履走天下,欲遍识当世贤者。……丁亥年来金坛,访余与王去非。”

四月,知山阴县。

《京口》本传:“除丧服期年,不忍求仕,亲朋勉之,注授知溧水,易山阴县,多贵近公,一切绳以礼义,莫敢干扰。”按,宝庆二年四月服除,至今年四月乃“除丧服期年。”赴任时刘宰有《分韵送王去非之官山阴得再字》诗送行。诗云:“达官须亲民,未竟法应再。昔君治姑孰,报政甫初载。桃李春正华,风木养不待。至今田里间,往往诵遗爱。”[31]

绍定二年己丑1229),四十八岁。

干办诸司审计司,知邵武军

《宋史》本传:历官差干办诸司审计司。”《京口》本传:盗起江西、闽中,公陈《弭盗六策四要》,赴枢密院禀议,干办审计司。按,两本传均未记时间,据《宋季三朝政要》,晏头陀盗寇之乱在绍定二年[32],又《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六《忠烈刘君锡先生纯》:“绍定己丑,闽冦晏头陀等啸聚汀郡残,破宁化、清流、将乐,陷剑南,犯建宁,纯适调湖北帐干,闻贼迫近其乡里,即归,散家财,招唐石义勇千人讨之,樵守王遂请于朝,命知邵武县俾将所招军往,立官府,收散亡,军势大振,事闻改宣教郎,诏号其军曰‘忠武’。”此确载为“绍定己丑”。王遂既陈弭盗之策后干办审计司,则当在此年。又明确称其为“樵守”,则是年底前已知邵武军。

绍定四年辛卯1231),五十岁。

知邵武军、兼招捕司参议官。

《宋史》本传:绍定三年(1230福建寇扰甫定,朝廷选贤能吏,劳来安集,以遂知邵武军兼福建招捕司参议官。遂过江山、浦城道中,遇邵武避地之人,即遗金为归资,从者如市。至郡,抚摩创痍,翦平凶孽,民恃以安。《邵武府志》卷四秩官知军事题名:绍定四年,王遂。[33]

辟包恢为光泽主簿。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三十二《邵武府》:“包恢,建昌人。嘉定中,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按,邵武军,治邵武县,领县四:邵武、光泽、归化、建宁。“嘉定中”当为绍定中。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调金溪簿。历光泽簿,建宁府学教授,沿江制置司干官,通判台州、临安府,知台州,提点福建刑狱兼知建宁府,广东转运判官,提点浙西刑狱,知隆兴府兼江西转运使,湖南转运使。理宗景定初,拜大理卿,迁中书舍人。四年(一二六三),出知平江府兼发运使。度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咸淳二年(一二六六)进签书枢密院事。三年致仕。四年卒,年八十七。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敝帚稿略》八卷。事见《桐江集》卷三《读包宏斋敝帚集跋》,《宋史》卷四二一有传。

未几,罢。改知安丰军。

《宋史》本传:未几,言者以遂妄自标致,邀誉沽名,罢。改知安丰军。”

绍定五年壬辰1232),五十一岁。

由知安丰军迁国子监主薄,又迁太常寺主薄。

李之亮《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考》,考定其知安丰军时间为绍定四年至五年之间[34],所任时间可能在几月至一年之间。

《宋史》本传:改知安丰军,迁国子监主薄,又迁太常寺主薄。该两任时间亦很短,共有年余,且在绍定六年十一月之前。

绍定六年癸巳1233),五十二岁。

十一月二十八日,与洪咨夔同拜监察御史。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四:绍定六年十一月戊辰(二十八日),礼部郎中洪咨夔进对,帝问以今日急务,咨夔言:进君子退小人,开诚心布公道。因乞召用崔与之、真德秀、魏了翁。帝纳之,命咨夔与王遂并拜御史。”[35]《宋史》卷四十一《理宗本纪》亦有相同之记载。

《京口》本传:“与洪公咨夔并命。首疏论决于进君子退小人,则拨乱底于治;决于进小人退君子,则由治趋于乱。君子小人之势,相持未决,而治乱混并未分,虽百君子而一小人。终于以小人而害君子,则天下之似治者,适阶以为乱。于是首疏劾余天锡,再疏劾赵善湘、郑损、陈眩,三疏又劾善湘诸子,并其党与,余逮事藩邸、赵、郑、陈故相之肺腑腹心,久任方面,以功自诡者,公连疏及之。于是人心震悚,朝纲精明,群枉之党倾,众正之路辟矣。”

洪咨夔11761236),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历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为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谥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端平元年甲午1234),五十三岁。

在监察御史任上疏奏极论进君子,退小人。

《宋史》卷四十一《理宗本纪》:端平元年四月,“监察御史王遂言:史嵩之本不知兵,矜功自侈,谋身诡秘,欺君误国,留之襄阳一日,则有一日之忧。不报。”[36] 知该年四月仍在监察御史任上。

《宋史》本传:拜监察御史。疏奏极论进君子,退小人。又言正风俗,息奔竞。又言: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欺君误国,天下知之,而朝廷犹且惑焉,势甚凛凛也。’”《京口》本传亦载:“公又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之弊,历数十年膏肓之疾,若宠赂,若贪墨,若奸回,若嗜进,请以所言,风告列位,若有不悛者,臣当执官刑典宪而枚劾之。自是所论劾甚众,奸党为之一空。史嵩之制置京湖,公劾其原起于故相,自固之谋太工,以兵权付其子弟,畏用兵之念太甚,惟知以货贿遗敌国。

端平二年乙未1235),五十四岁。

除右正言,寻拜殿中侍御史。

《宋史》本传:迁右正言,寻拜殿中侍御史。疏言:三十年来,凶德参会,未有如李知孝、梁成大、莫泽肆无忌惮者。三凶之罪,上通于天,乞重其刑。’”

《京口》本传:除右正言,上谕:闻卿山阴之政甚嘉,邵武之功甚不易,自卿入台,台纲振起,皆卿之力。朕读高宗圣政见,赵鼎在台中,率僚属振风采,一时甚赖其力,朕之赖卿亦然。除殿中侍御史,劾李知孝、梁大成、莫泽,乞行追窜,并论赵至道、留元英罢任。按,《宋史》李知孝、梁大成等本传载其端平初被劾,端平纪年累三年,故端平初当为元年或二年。王遂除殿中侍御史后而劾李知孝、梁大成等,其除殿中侍御史当在端平元年底或二年初。又考《宋史全文》卷三十二《宋理宗二》:端平二年正月己未(二十五日)诏:以翰林学士知制诰真德秀知贡举,中书舍人权吏部侍郎洪咨夔、起居舍人蒋重珍同知。”[37] 洪咨夔端平二年正月为中书舍人,其《右正言王遂除殿中侍御史制》当写于端平二年初,故定王遂除殿中侍御史时为端平二年。

制曰:“敕具官某:朕始亲万几首得一士,置在明目张胆之地,蔚有正色敢言之风。神鼎铸而魑魅莫逢,干将淬而犀兕亦断。善类吐气,贪夫革心,察之既稔,所安用之,不厌其速,甫跻谏列,亟副台端。纯仁之内出姓名,盖非轻授;赵抃之不避权,幸抑所优。为朕方虚已以受人,尔亦得时而行道。难逢者风云之胥会,易失者日月之如流;万古在前,亿世在后。毋替精白承休之节用,为汗青传远之图可。”[38]

四月,有《跋封事后》。

跋文见《全宋文》卷六九五一。署名:“端平二年四月既望,旉阳王遂谨书。

又迁户部侍郎。

《宋史》本传:迁户部侍郎。《京口》本传:迁公户部侍郎。公既出台而更化之,初意遂转移矣。公在台踰两年,屡击巨奸。按,王遂绍定六年十一月除监察御史,至本年底即在台踰两年。除户部侍郎当在本年底。

咨夔《殿中侍御史王遂辞免除户部侍郎恩命不允诏》:朕自亲政以来,台谏以直声著者,必超轶等级而进之,所以劝敢言广忠益也。卿气壮而材茂,识高而论伟,繇分察再迁察,非法于殿中。暴未殄之恶,折方萌之奸,蹇蹇匪躬,闻于天下。朕甚器其直,稽诸故府台臣,以供奉赤墀摄贰版部仅一二见,如卿即日为真,亦足昭眷简之殊,旌拔之异矣。矧尝考核郡国计簿,具见本末理财,有疏义利之辨尤严,今特举而措之,毋多逊所,辞宜不允。”[39]

端平三年丙申1236),五十五岁。

正月,以户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暂兼权侍左侍郎。

《宋史》本传:迁户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时暂兼权侍左侍郎。《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载:王遂,端平三年正月以新除户部侍郎兼。”[40]

咨夔《户部侍郎王遂辞免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恩命不允诏》:文以气为主,职史事者有直气则无曲笔。卿以学问养集义之气,顷为御史不为强御屈,刚且直矣。进升言语侍从之联,参举纪传编年之法,以前日之是非一时者,荣辱百世均是气也。况司马迁之进奸雄崇执利,班固之否正直轻仁义,曾莫能当卿麾诃之余锋。一代大典,久未就绪,非卿其谁宜,为所辞宜不允。”[41]

旋以宝章阁侍制差知遂宁府,改进焕章阁待制、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知成都府,又改知平江府。

《宋史》本传:以宝章阁待制差知遂宁府。进焕章阁待制、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知成都府。差知平江府。《京口》本传:“差知遂宁府改制置四川。陛辞犹论:和之不可恃,战之必可守,且谓臣远去阙庭,犹不敢忘忠爱者,君子小人之辨是也诸葛亮出汉中,上表言亲君子远小人,此乃讨贼兴复之第一义,惟陛下念之。’遂行,而蜀士之党郑损者居中沮止之。改知平江府。按,据《京口》本传,知遂宁府、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均末赴任,终改知平江府。

许应龙《王遂除四川制置使制》:“戎阃系于安危,当求礼乐诗书之帅。朕心为之忧,顾特辍言语侍从之臣,爰锡徽章晋升次对。具官某:身兼数器,望重群公,有能定能应之才负,至大至刚之气峻;登言路,力振朝纲。击搏何心纵横秋之鵰鹗,奸邪禠魄无当路之豺狼。擢寘贰卿正图大任,属坤维未臻于奠枕,而制垣正藉于协谋,暂烦王尊叱驭之劳,期底诸葛理民之绩。能胜其任,岂嫌蜀道之难;式遄其行,当使雪山之重。其思康济,用副眷怀。”[42]

四月,差知平江府,七月初九日到任。

《吴郡志》卷十一:“王遂,朝奉大夫新除焕章阁待制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知成都府,端平三年四月十二日,三省同奉圣旨,依旧焕章阁待制改差知平江军府事,节制许浦都统司水军,七月初九日到任。”[43]《京口》本传:“改知平江府。下车,首以崇学校、宽民力、抑豪强为务,会两倅及县令,赋诗勉厉之。时诣学亲,为诸生讲说,吴中理学始兴。”

许应龙《王遂知平江府制》:“用之则行,方叱西征之驭;引以自近,复分左翊之符。宣王化以承流,庶京师之蒙润。具官某:定而能应,直哉惟清,惓惓怀忧国之忠,蹇蹇厉匪躬之节。施无不可,岂惟振职于宪台事,岂辞难尤欲宣威于制阃,遐不谓矣。朕深念之,与其劳十乘以启行,孰若易一麾而出守,使见日觉长安之近,无登天嗟蜀道之难。茂对殊休,勉图治最。”[44]

刘宰《刍言送王实斋守吴门》:“士友当亲,而贤否不可不辨;财利当远,而会计不可不明。折狱以情,毋为私意所牵;荐士以才,毋为权要所夺。当言则言,不视时而退缩;可去则去,不计利而迟徊。庶几名节之全,不愧简册所载。”[45]

有诗《会平江两倅六邑宰》。

诗云:“守令张官本为民,恫无异切吾身。但令六县皆朱邑,何必黄堂有信臣。田里要须兴孝弟,闾阎谨勿致嚬呻。与君共举一杯酒,化作人家点点春。[46] 据诗意知为初到平江任作。

嘉熙元年丁酉1237),五十六岁。

知平江府。

《宋史全文》卷三十三:嘉熙元年二月甲辰(二十二日),知平江府王遂、知建宁府姚珤、知常州何处信,各以秤提会子进一秩。”[47]

三月,魏了翁卒。王遂经纪丧事,甚为周挚。

《魏文靖公年谱》:嘉熙元年“三月十八日,薨。……王实斋时知平江府,经纪丧事,甚为周挚。”[48]

知平江府有善政。

《江南通志》卷一百十三“名宦”:“王遂,字去非,金坛人。理宗时知平江府,崇学校、宽民力、抑豪强,禁盂兰盆,会洞庭邨民徐汝贤,以诈惑众,自号水仙太保,掠人财,贿妻妾,为害数十年,遂收捕,黥面鞭背,投之盘门水中,污俗一变。”[49]《明一统志》卷八“苏州府”所载相同。

有文《重修社稷坛记》。

《吴都文粹续集》卷十二载此文。文末署名:焕章待制知平江府王遂记。”[50] 知为王遂在平江任(共一年)上作。

又有文《平江通判西厅记》。

《吴都文粹续集》卷八载此文。文末署名:“嘉熙改元七月丙辰,朝奉大夫、焕章阁待制、知平江军府事兼管内劝农使、节制许浦水军、赐紫金鱼袋王遂记。[51]

七月,除敷文阁待制差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改知太平州。

《吴郡志》:王遂嘉熙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奉圣旨除敷文阁待制,差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52]《宋史》本传:进敷文阁待制、知庆元府,改知太平州。以论罢。知庆元府应未赴任而改知太平州,知太平州亦未赴任而罢。其次年所作文仍落款“平江知府王遂” (详下年)。

嘉熙二年戊戌1238),五十七岁。

八月,有文《南陵修儒学记》。

跋文见《全宋文》卷六九五一。署名:“嘉熙二年白露,平江知府王遂记。

进显谟阁待制、知泉州,改温州。  

《宋史》本传:进显谟阁待制、知泉州改温州。知泉州应未赴任而改知温州。时间当在八月后。

嘉熙三年己亥1239),五十八岁。

以华文阁直学士差知隆兴府兼江西转运副使。

《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十二:王遂,字去非,金坛人。华文阁直学士兼江西转副使,嘉熙三年。”[53]

有诗《题端明苏子瞻书天庆观乳泉赋后》

诗题原注:“嘉熙三年四月旦。:“天一生兮上浮,羽人俟兮丹丘。遡儋耳兮东注,夹昆仑兮倒流。[54]

嘉熙四年庚子1240),五十九岁。

知隆兴府兼江西转运副使。

《江西通志》卷四十六“秩官一”:王遂字去非,金坛人。嘉熙间以华文阁直学士任。复兼安抚使。”[55](复知隆兴府兼安抚使详后)

三月,作《建小学记》。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三十载此文。文末署:“嘉熙庚子清明日,金坛王遂记。”[56]

淳祐元年辛丑1241六十岁。

以显谟阁待制知宁国府,政绩卓著。

《宁国府志》卷八:王遂,字去非,敷阳人,有文学。淳元年以显谟阁待制出守,首革故弊、定斗斛、置义役,奏罢坍塌逃亡田税,尝诣学宫,督励生儒及载酒,出郊劳农,各劝以文,民甚德之。”[57]《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八十一宁国府亦载:王遂,敷阳人。淳元年出守宁国,除积弊、定斗斛、置义役,奏罢芜废逃亡田税,人群颂之曰:‘作民父母,后王前杜。政绩极佳。[58]

月,作《文忠祠堂记》。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一载此文。《记》:“圣上改元淳之岁,真公之薨七年矣。……是岁八月寒露日,朝散大夫、显谟阁待制、知宁国军府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使王遂记并书,奉议郎、守秘书丞、兼权屯田郎官黄自然篆额。”[59]

九月,作《华亭修复经界本末记》。

文见嘉庆《松江府志》卷二0。文末署名:“淳元年九月日,朝散大夫、显谟阁待制、知宁国军府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使、德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王遂记。”

是年,作《赡学圩田记》。

文载嘉靖《建平县志》卷七。记云:“淳改元,徐君以书报遂曰:‘县学自绍定间章君始建,规模甚壮,门庑甚广,讲会甚弘,然未有葺而治之者。……’此遂之所愿大书特书而未已也,于是乎书。”

淳祐二年壬寅1242六十一岁。

知宁国府。

王遂《鲁公祠堂记》云:“年,遂守宛陵,爱颜鲁公之为人而无能得其像者,朋友刘汝进过虎耳山谒其墓而得之。”[60] ,宁国古称宛陵,颜鲁公祠在句容县(详后)。

是年,有《祭宛陵先生文》。

文载《宛陵集》附录。祭文云:“维淳二年岁在壬寅某月某日朔,朝散大夫、显谟阁待制、知宁国军府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使王遂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故都官梅公宛陵先生之墓。”

淳祐三年癸卯1243六十二岁。

以宝章阁直学士知建宁府。

《宋史》本传:以宝章阁直学士知建宁府。”《建宁府志》卷六:王遂,宝章阁直学士、朝请大夫知建宁军府事,兼管内劝农使,节制左翼军屯戌军马。淳三年莅军。文学政事有闻。[61]

九月,作《建阳重修儒学记》。

文载嘉靖《建阳县志》卷六。文末署名:“淳三年九月朔旦,宝章阁直学士、朝散大夫、知建宁军府事王遂记。”

是年有《建宁府重建府学记》、《建安书院记》等。

文载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七。《建宁府重建府学记》云:“辛丑1241十月乃始为殿,明年二月讫事,又明年六月建阁,以次而举。……遂到郡,见其轮奂灿然。”知建宁府学建成于是年六月,王遂记文当作于到郡不久。《建安书院记》云:“淳三年夏,前建安太守王公移书今郡守王遂。” 王遂记文当作于是夏。

淳祐四年甲辰1244六十三岁。

知建宁府。

《建宁府志》卷二十:“淳祐甲辰,郡守王遂筑风雨坛于社稷坛右。”知是年在守建宁任上。

五月,作《重修拱辰桥记》。

文载嘉靖《建阳县志》卷六。文末署名:“淳四年五月重午,宝章阁直学士、朝散大夫、知建宁军府事、兼管内劝农使,节制左翼军屯戌军马、德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王遂记。”

是月,又作《重造十桥记》。

文载康熙《建宁府志》卷四二。记云:“经始于癸卯1243)六月,明年五月桥成,民无病涉者。”

是年,有《仁智堂记》。

文载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七。记云:“精舍立于淳熙癸卯,修于淳祐甲辰,为之者知县陈君樵子,佐之者熊蒙正、詹枢云。”仁智堂既“修于淳祐甲辰”,记文亦当作于是年。

淳祐五年乙巳1245六十四岁。

复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

《宋史》本传:复知隆兴兼江西安抚使。《京口》本传:“知建宁。……俄除江西帅,归涂次建阳,士友争迎讲书,道邵武至鹿洞,皆为诸生讲说。”《建宁府志》卷六:累迁华文阁直学士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按,复知隆兴府与知建宁府相续,故考定时为本年。又按,前知隆兴府兼江西转运副使,复知兼江西安抚使,两任有别,亦知确曾两度出任。

淳祐六年丙午1246六十五岁。

在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任。春夏间,落职奉祠居乡

《京口》本传:请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是不复出矣。居乡犹为士友口讲《鲁论》、《中庸》、《太极图》、《西铭》诸书。”

五月,有《增修华亭县学记》。

文载康熙《松江府志》卷一九。记云:“遂退居金坛,地之相距者三舍,亦闻政成事举,辞不获命。……淳祐六年端午日,华文阁直学士、中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食邑九百户、赐紫金鱼袋王遂记并书。”同时,据此知王遂是年五月已落职奉祠居乡,退居金坛

淳祐七年丁未1247六十六岁。

落职奉祠居乡六月,作《鲁公祠堂记》。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一载此文。《记》云:“淳祐二年,遂守宛陵,……后五年,……明年六月中伏日,华文阁直学士、中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德安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赐紫金鱼袋王遂记并书。

是年,有《青溪桥记》。

文载嘉靖《淳安县志》卷一五。记云:“淳祐六年淳安县青溪桥成。明年,知县陵阳虞君兟致书句金坛王遂,求文以讬不朽。……华文阁直学士、中大夫王遂记。”

淳祐八年戊申1248六十七岁。 

除权工部尚书,未及造朝而薨。

《宋史》本传:召赴阙,授权工部尚书。《京口》本传:除权工部尚书,未及造朝而薨,年六十有七。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通奉大夫。赐谥正肃。”“葬金坛上元乡之白水塘。”

包恢有祭文《祭王实斋文(遂)》,兹引如下。

世推名流,公为第一。质犹近古,纯正笃实;文由美中,英华炳蔚;才堪济时,权奇周密。自少俊伟,高视一世。以其姿器,超群拔萃;加以学问,真切深至。何啻饥渴,饮食是嗜。文公我师,父母似之。笃信不疑,直如蓍龟。一言一字,服膺不违。引伸触长,更多发挥。世之学徒,少实多虚,惟公躬行,德行具孚;世号贤人,多伪少真,惟公意诚,表里惟纯。此心对越,可质明神。如鸾如凤,梧冈之祥;如珠如玉,山渊之光。惟公也独,瑞世之望;惟公所作,行其所学。吏政民庸,兵谋将略。脱以出,遇几盘错。功在樵川,泽尤优渥。自著表表,所立卓荦。端平之元,更化择贤,起家趋朝,日接以迁,擢为御史,正色直言。著是格非,词切色怡。方虽如矩,圆亦如规;击奸纠枉,决大壮。旧污宿赃,魂亡魄丧。一时作兴,斩新气象。海内仰旃,如四谏然。继为侍从,诚心格天。献替弥多,睿眷弥坚。以公才名,文武兼全。牧御责重,暂烦蕃宣。姑苏宛陵,江名城。富沙藩,家师考亭。儒效历试,非特循吏。仁心仁闻,慈祥岂弟。言政及教,示人则效。所至讲论,恳恳学校。惟恐背师,面命耳提。文公权度,坚守不移。卫道之严,念兹在兹;遗训之明,遗爱之深。迹其平生,孰如公心。不才如仆,久刮目。樵川僻宦,误辱收录。岁月如流,二十春秋。辱知辱爱,始终是犹。公之甘棠,在建不忘。仆后二年,过不自量。亦敢承乏,徒忝前芳。惟闻士民,颂公如新。乃知政化,久而不泯。方将专书,省问兴居。旋以罪去,竟若取疏。但闻召命,久被亲除。将由文昌,特进公孤。仰公入觐,柄用醇儒。论道经邦,非公谁欤?继怀疑贰,公胡未至。岂谓公乎,遽遗斯世。海内悲伤,心焉如刺。人失父师,群黎孰庇。朝失老成,国论孰是。实为国悲,非特私恚。欲躬拜哭,远未能诣。先凭斯文,于以告祭。二千里外,摧折肝肺。精明如在,监此远意[62]



[①] 脱脱宋史》卷四一五《王遂传》,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460页。以下所引,俱据此本,不另出注。

[②] 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包恢敝帚稿略》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黄震黄氏日抄》卷九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刘克庄后村集》卷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刘宰漫塘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京口耆旧传》卷七《王彦融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3页。

[⑧]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六,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119页。

[⑨]《京口耆旧传》卷七,第94页。

[] 参王娇、王可喜《新发现湖北《茅田王氏宗谱》所存冯京等宋人佚诗文辑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2期。

[11] 脱因《至顺镇江志》卷十八,《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三册,2852页。

[12] 刘宰漫塘集》卷二十八、三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引《墓志》、《行状》语,俱据此本,不另出注。

[13] 刘宰漫塘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京口耆旧传》卷七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6页。

[15] 脱因《至顺镇江志》卷十八,《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三册,第2854页。

[16]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319页。

[17] 王鏊《姑苏志》卷四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 脱因《至顺镇江志》卷十八,《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三册,第2854页。

[1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 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048页。

[21] 脱因《至顺镇江志》卷十八,《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三册,第2854页。

[22] 刘宰漫塘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一,《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二册,第1339页。

[24]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一,《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二册,第1339页。

[25]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六。《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二册,第1761页。

[26] 黄榦《勉斋集》卷三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二。《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二册,第1877页。

[28] 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99页。

[29] 魏了翁《鹤山集卷六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 缪荃孙《魏文靖公年谱》。《宋人年谱丛刊》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十一册,第7508页。

[31]全宋诗》,第33402页。

[32]宋季三朝政要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天一阁藏明方志选刊本,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版,第三十册

[34] 李之亮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考》,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555页。

[35] 徐乾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 脱脱宋史》卷四十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01页。

[37] 佚名撰、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三十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页。

[38] 洪咨夔平斋文集》卷十七,四部丛刊》本

[39] 洪咨夔平斋文集》卷十五,四部丛刊》本

[40]南宋馆阁续录》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 洪咨夔平斋文集》卷十五,四部丛刊》本

[42] 许应龙《东涧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 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一,《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册,第776页。

[44] 许应龙《东涧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 刘宰漫塘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全宋诗》,第34274页。

[47] 佚名撰、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卷三十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页。

[48] 缪荃孙《魏文靖公年谱》。《宋人年谱丛刊》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十一册,第75127513页。

[49]《江南通志》卷一百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 吴都文粹》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 穀《吴都文粹》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 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一,《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一册,第776页。

[53]《万厉新修南昌府志》卷十二,《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册,205页。

[54]全宋诗》,第34287页。

[55]《江西通志》卷四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6]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三十,《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二册,第1841页。

[57]《天一阁藏明方志选刊》本,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版,第二十三册。

[58]《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八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9]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一《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二册,第1862页。

[60]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一《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二册,第18641865页。

[61]《天一阁藏明方志选刊》本,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版,第二十七册

[62] 包恢敝帚稿略》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保存 | 打印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