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 正文
  • 关于统一“瓘文堂”堂号的决定
  • 关于召开第三届中华锹溪王氏联谊大会的通知
1 2
王寀与《汝帖》

王寀与《汝帖》

李志军

神童

可以说,宋代以后,所有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都受到了王寀的影响。 

岳珂的《桯史》里面有一篇文章“南陔脱帽”。“南陔脱帽”,与“文彦博灌穴浮球”、“司光破瓮救儿”,都是千古流传的神童故事。

南陔就是王寀,北宋著名的才子。

王寀(1078—1118),又名王癭,字辅道,一字道辅,号南陔。

南陔,出自诗经·小雅》。六笙之一,有目无。《南陔》、《白》、《黍》前三篇,是燕。《·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孝子之絜白也;《黍》,丰,宜黍稷也。有其而亡其辞。

《桯史》载:

“神宗朝,王襄敏(韶)在京师,会元夕张灯,金吾弛夜,家人皆步出将帷观焉。幼子(寀)第十三,方能言,珠帽襐服,冯肩以从。至宣德门,上方御楼,芗云彩鳌,箫吹雷动,士女仰视,喧拥阗咽,转盻已失所在,驺驭皆恇扰不知所为。家人不复至帷次,狼狈归,未敢白请捕。襄敏讶其反之亟,问知其为南陔也,曰:‘他子当遂访,若吾十三,必能自归’怡然不复求。咸叵测。居旬日,内出犊车至第,有中大人下宣旨,抱南陔以出诸车,家人惊喜,迎拜天语。既定,问南陔以所之。乃知是夕也,奸人利其服装,自襄敏第中已窃迹其后。既负而趋,南陔觉负已者之异也,亟纳珠帽于怀。适内家车数乘将入东华,南陔过之,攀幰呼焉。中大人悦其韶秀,抱置之膝。翌早,拥至上阁,以为宜男之祥。上问以谁氏,竦然对曰:‘儿乃韶之幼子也。’具道所以,上顾以占对不凡,且叹其早惠,曰:‘是有子矣。’令暂留,钦圣鞠视。密诏开封捕贼以闻,既获,尽戮之。乃命载以归,且以具狱示襄敏,赐压惊金犀钱果,直钜万。其机警见于幼年者,已如此。南陔,寀自号,政和间有文声,敢为不诎,亢其幼者也。余在南徐,与其孙(遇)游,传其事。

王寀五岁时,元宵夜,戴着珠帽,由家人驮着看花灯,被贼人盯上了。皇上登楼,万民涌动。贼人乘机把王寀从仆人的肩膀上架了过来。一会儿,王寀觉得不对,一看是个陌生人,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也不作声,先把珠帽藏在怀里,又在贼人的衣领上悄悄做了记号。碰巧神宗皇帝的车辇通过,他便攀车呼救。贼人吓得扔下小孩,赶快逃走了。第二天,神宗让太监把他抱来询问。王寀说:“儿乃王韶之子。”皇帝看他聪明大方,很是喜爱,又正想要个儿子,把王寀当成了送子观音的童子。留在宫中玩了半个月,才送回家去,赏了好多钱压惊。这便是“压岁钱”的由来。现在我们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会因为王寀的缘故,而定期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岳飞的孙子岳珂与王寀的孙子王遇是好朋友,就把此事记载了下来。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中有“十三郎五朝天”的传奇,讲的就是王寀的故事。

王韶

北宋嘉佑二年(1057),在欧阳修的主持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一次科举考试,被称为“龙虎榜”。其中,有十个非凡的同榜进士。轼、辙兄弟,加上曾巩,文学“唐宋八大家”,占了三个。颢、颐(次年赐进士)兄弟,加上他们的表叔张载,哲学“北宋五子”,占了三个。还有三个宰相,惠卿曾布章惇。另外一个就是王寀的父亲王韶。

王韶(1030-1081),字子纯,江西德安人。王韶是一位奇人,中进士后不做官,每年都要跑到西北边境上流浪,他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家照料七个儿子,以至于病死,其中一子送入,家后的山至今名叫“望夫山”。

当时北宋的主要敌人是西夏。两国战争不断,宋朝胜少负多,包括范仲淹也只有采取守势。

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英宗太子赵顼继次年改元熙宁。

宋神宗幼便知祖宗志吞幽灵武而数立志雪数世之耻慨然兴大有之志思欲西北二境罪

此时,王韶在西北已经整整游历考察了十年。熙宁元年(1068),王韶上《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招抚戎羌,孤立西夏的方略,为宋神宗所纳。

《宋史》载:

“熙宁元年,诣阙上《平戎策》三篇,其略以为:‘西夏可取。欲取西夏,当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夏人比年攻青唐,不能克,万一克之,必并兵南向,大掠秦、渭之间,牧马于兰、会,断古渭境,尽服南山生羌,西筑武胜,遣兵时掠洮、河,则陇、蜀诸郡当尽惊扰,瞎征兄弟其能自保邪?今唃氏子孙,唯董毡粗能自立,瞎征、欺巴温之徒,又法所及,各不过一二百里,其势岂能与西人抗哉!武威之南,至于洮、河、兰、鄯,皆故汉郡县,所谓湟中、浩亹、大小榆、枹罕,土地肥美,宜五种者在焉。幸今诸羌瓜分,莫相统一,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诸种既服,唃氏敢不归?唃氏归则河西李氏在吾股掌中矣。且唃氏子孙,瞎征差盛,为诸羌所畏,若招谕之,使居武胜或渭源城,使纠合宗党,制其部族,习用汉法,异时族类虽盛,不过一延州李士彬、环州慕恩耳。为汉有肘腋之助,且使夏人无所连结,策之上也。’神宗异其言,召问方略,以韶管干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

在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镇守西北边境,大败吐蕃,平定羌乱,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回归故土二十万平方公里,取得了北宋有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八年,任枢密副使,被称为奇计、奇捷、奇赏“三奇副使”。

《宋史》载:

“五年七月,引兵城渭源堡及乞神平,破蒙罗角、抹耳水巴等族。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来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地,当使险为吾有。’乃径趣抹邦山,压敌军而阵,令曰:‘敢言退者斩!’贼乘高下斗,师小却。韶躬披甲胃,麾帐下兵逆击之,羌大溃,焚其庐帐而还,洮西大震。会瞎征度洮为之援,余党复集。韶命别将由竹牛岭路张军声,而潜师越武胜,遇瞎征首领瞎夔等,与战破之,遂城武胜,建为镇洮军。进右正言、集贤殿修撰。复击走瞎征,降其部落二万。更名镇洮为熙州,以熙、河、洮、岷、通远为一路,韶以龙图阁待制知熙州。”

王韶胆略过人。夜卧军帐前部遇矢石交下呼声震山谷侍旁者往往股栗而韶鼾息自若

《宋神宗褒奖王韶的八道敕》之四:

“朕既赏其身矣,今又录其诸子,及命尔秩,于京办寄,以效忠勤,以荣尔父。朕于士大夫可以无负矣。特赐韶长子廓进士出身,次子厚俱大理评事,完、固、端、孚、定、确、实、癭俱承务郎。熙宁七年七月□日奉特旨。” 

宋神宗褒奖王韶,特赐韶长子王廓进士出身,次子王厚俱大理评事,其他儿子俱承务郎。承务郎为文散官第二十五阶,从八品下。王寀任“承务郎”时,年方七岁。

王安石旧党得势,王韶被洪州迁知鄂州元丰二年1079),文殿学士知洪州太原郡开国侯元丰四年1081),王韶去世年五十二金紫光禄大夫襄敏政和四年1114),太尉司空燕国公

王韶是一位诗人。《咏裕老庵前老松》诗云:

“绿皮皱剥玉嶙峋,高节分明似古人。解与乾坤生气概,几因风雨长精神。装添景物年年换,摆捭穷愁日日新。惟有碧霄云里月,共君孤影最相亲

晚年,王韶参禅悟道,是临济宗黄龙派得法弟子(为风穴延沼下第六代弟子),与黄庭坚是同门师兄弟。

《五灯会元》载:

文王韶居士文王韶居士,字子淳,出刺洪州,乃延晦堂道,默有所契。因述投机曰:‘昼曾忘食夜忘眠,捧得珠欲上天。却向自身都放下,四棱塌地恰团圆’呈堂,堂深肯之。”

苏轼、苏辙兄弟虽然与王韶政见不同,对王韶十分敬重。

王韶病故后,苏辙代知筠州毛维瞻写有《代毛筠州祭王观文韶文二首》。其一云

“公学敦诗书性喜迹儒者收功戎行千里开疆列鼎而食丰功震耀当年纛朱幡列郡用舍之方共慨然存没之来孰云止此子幼方仕母老在堂百口有藜藿之尤十年梦寐之士夫道路某比末姻仍叨属部笑言未接涕泣攀望灵寄哀薄奠伏惟尚

又云:

“嗟人之生梦幻泡影得失非病惟公少年西方睥睨手探虎穴足践荒梗遂开洮岷归执兵柄功名赫奕未安西枢斥就南屏桓武昌偃息洪井国方用兵鄙未靖当再齿驰骋呼不淑一寐不醒老幼盈前饘粥盛衰奄忽怛群听惟公晚年死生其已安命世之不知奔走吊寄奠一悲哽

王寀

王寀于徽宗崇宁二年(1103)登进士第,由曾布、蔡京荐入馆为秘书省著作左郎,曾知汝州、陕州、襄州,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

王寀才思敏捷,为北宋诗坛名流。宋代洪迈的《夷坚志》卷第八也记载了一个故事:

曹道冲售诗京都,随所命题即就。群不逞欲苦之,乃求浪花诗绝句,仍以红字为韵。

浪花是蓝色的,却要以“红”为韵,难度很大。曹道冲作不出来,说:“只有翰林学士王寀能作出来。”群不逞说:“我久闻大名。但他是馆阁大臣,我辈小人,他会接见我们吗?”曹道冲说:“带上好纸好笔试一试。”王寀欣然捉笔,一挥而成,读者叹服。《浪花》诗云: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王寀写了很多词。《浣溪沙》:

雪里东风江。陇头先折一枝芳。如今疏影照溪塘。北客乍惊无绿叶,笑不红妆。玉真着淡衣裳。

政和六年(1116)秋,王寀游山西紫团山,作有《题紫团山三十六景》诗。自食(上午7-9)至晡(下午3-5),三十六景赋之遍,改动一二字耳。今《全宋诗》之王癭诗即据此辑得。

王寀是著名的书法家,所写诗稿被刻成石碑。《山西通志》称其字“神奇”。原刻十二石,止存四石。顺治十八年,知县朱辅移置学宫。

王寀遭人陷害,身陷囹圄时,狱卒们纷纷带着纸笔求墨宝。狱卒说:“昔苏学士坐系乌台,时狱吏实某等之父祖。苏学士既出后,某恨不从其乞翰墨也。”

可见,当时王寀的书名与苏轼不相上下。只不过王寀之书,上溯二王,有魏晋之清雅,而法度严谨,规范于唐人,不入宋代“尚意”书风时流,为后人忽视。

王寀的书名埋没于后,与他是朝廷要犯有关。当年苏东坡列入“元祐党人”,被视为罪犯时,苏东坡的墨迹也一应销毁,私藏者视同犯罪。不过苏东坡不久即昭雪,而王寀的孙子曾为爷爷上下申冤,朝廷予以平反却又半道追回。

王寀被斩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政和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宋徽宗皇帝亲自下诏将其斩首。诏曰:

“王寀儒馆通籍,勋阀之后,而议论交通踪迹,往复诗歌酬唱,辞所连逮者三十人,悖逆不道,谤讪妖讹,载籍所未尝有,人臣所不忍闻

《宋史·王寀传》中说:

“(王寀)忽若有所睹,遂感心疾,唯好延道流,谈丹砂神仙事。得郑州书生,托左道,自言天神可祈而下,下则声容与人接。因习行其术,才能什七八,须两人共为乃验。外间欢传,浸淫彻禁庭。徽宗方崇道教,侍晨林灵素自度技不如,愿与之游,拒弗许。户部尚书刘昺,癭外兄也,久以争进绝还往,神降癭家,使因昺以达,寀言其故,神曰:‘第往与之言,汝某年月日在蔡京后堂某事,有之否?’昺惊骇汗浃,不能对,盖所言皆阴中伤人者。乃言之帝,即召寀,风仪既高,又善谈论,应对合上指。帝大喜,约某日即内殿致天神。灵素求与共事,又弗许。或谓灵素,但勿令郑书生偕,寀当立败。即白帝曰:‘寀父兄昔在西边,密与夏人谋反国。迟至尊候神,且图不轨’帝疑焉。及是日,癭与书生至东华门,灵素戒阍卒独听癭入。帝斋洁敬待,越三夕无所闻,乃下癭大理,狱成,弃市。

王寀因心疾迷惑,好神仙道术。但徽宗皇帝是一个著名的道教皇帝,延揽道士,访求仙经,兴宫观,筑艮岳,以“教主道君皇帝”自尊,决不会因为王寀“议论交通踪迹”——即与神仙相沟通——而将他置于死地。里面定有隐情。

林灵素(1075~1119),原名灵噩,字通叟,温州(今属浙江)人,北宋末著名道士,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为贵封侯虚名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家世旧记载事僧童子嗜酒不僧笞辱之弃去道士林灵素既得召见,徽宗问:“有何术?”答曰:“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又进言:“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并称权臣巨阉如蔡京、王黼、童贯等皆为仙官。时贵妃刘氏有宠,则奉为九华玉真安妃。

宋徽宗赐“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金羽客”。林灵素恃宠横行霸道,与诸王争道,甚至冲撞太子,因嫉妒毒死道士王允诚。

对林灵素的行径,王寀不以为然。《挥塵后录》称:“辅道(王寀)尝对别客谓灵素太诞妄。”

林灵素是心术不正之小人,屡屡巴结王寀不上,当然对其恨之入骨,故进谗言说“王寀谋反”。林灵素与开封府尹盛章勾结。盛章陷害王寀的外兄户部尚书刘昺。《挥麈后录》卷三载:

“翌日,章以急速请对,因言:‘寀与炳(即刘昺)腹心诽谤,事验明白,今对众越次,上以欺罔陛下,下以营惑群臣,祸将有不胜言者,幸陛下裁之。’上始怒。是日有旨,人侍省不得收接刘炳文字。炳未知之,以为事平矣,故不复闲防。章既归,遣开封府司录孟彦弼携捕吏窦鉴等数人即讯炳于家。炳囚服出见,分宾主而坐,词气慷慨,无服辞。彦弼既见其不屈,欲归,而窦鉴者语彦弼曰:尚书几间得□一纸字足以成案矣。遂乱抽架上书,适有炳著撰稿草,翻之至底,见炳和辅道诗,尚未成,首云:‘白水之年大道盛,扫除荆棘奉高真。诗意谓辅道尝有嫉恶之意,时尚道,目上为‘高真’尔。鉴得之以为奇贷,归以授章,章命其子并释以进,云:‘白水,来年庚子(1120)癭举事之时,炳指为高真,不知以何人为荆棘,将置陛下于何地?岂非所谓大逆不道乎?‘但以此坐辅道与客皆极刑。炳以官高,得弗诛,削籍窜海外。

可以肯定的是,王寀的罪名,纯属“莫须有”。其依据,仅是对“多年以前王寀的父兄曾与西夏谋反”的猜疑。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均以不正当手段夺去别人的天下,所以对武将极为猜忌。赵匡胤说:“一百个文官贪污,抵不上一个武将造反。”赵广义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北宋另一位名将狄青,就是受到皇帝猜忌,抑郁而终的。

寀父王韶以军功起家,曾位居枢密副使。哥哥王厚,为节度使,边关元帅。王寀任兵部侍郎,兵权在手,就是无人陷害,恐怕也难逃厄运。史称王寀“少豪迈,有父风”,“轻财仗义,好结交天下士”,“宾客多归之”。他为人耿直,又口无遮拦,正好授人以柄。王寀的哥哥更是离奇,忽一日,因吃萝卜呕吐而死。

王寀获罪后,其所交往之文人雅士多被牵连,包括著名词人周邦彦,幸得蔡京相救,免得一难。

有个叫颜博文的画家,将所藏王寀手迹悉数焚毁,方逃过一劫。

岳飞平了反,王寀却没有。王韶和王安石互为倚重,都是变法的新党,王韶取得战争的胜利,皇帝把自己的玉带赏给王安石。在《宋史》上王安石是被列入“奸党传”的,连蔡京的儿子也说父亲和王安石不是一党。王寀的哥哥王厚也是战功累累的名将,监军却是童贯;王寀又和蔡京是好朋友。非常不幸,他们一家都是和历史上“公认”的奸臣搅在一起,难怪其功勋和声名就被埋没了。

千古一帖

自六朝迄今,皇家、书家、文人、收藏家、乃至商贾所刻的丛帖和单帖有千种以上。仅宋代,历史记载的就有五六十种。在这么多法帖中间,《汝帖》以其鲜明的主题,独树一帜,可谓是“千古一帖”!

在宋代,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州帖》、《大观帖》、《汝帖》等五帖。 

《淳化阁帖》十卷公元992年宋太宗出秘帝王收藏图书所藏代法敕命侍学士王著次摹刻而成此后代多有翻刻未精但古人法书颇赖之以自此刻帖盛行后世因称此帖法帖之祖

北宋潘旦摹刻因刻于故名刻于1049--1063宋皇祐嘉祐年),淳化底本而有所增

《潭帖》,亦称沙帖北宋 庆历    潭州 湖南省 沙市命僧希白摹刻十卷淳化底本增入  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 王濛真卿等帖原石于南宋建炎年

《泉帖》,明曹昭舒明 新增格古要泉帖淳化法帖翻刻於 泉州 郡庠

北宋大三年1109由汝州知州王寀刻汝帖此帖有金石文八种三国字体五种六朝帝王三十引  九人以及王羲之十帖南唐十臣唐三朝帝后四 欧阳虞世南褚遂良真卿柳公权知章李后主吴越王俶等七十余家,一百零九帖,刻十二石先置官衙,后置于汝州望嵩楼中 末兵乱楼焚碑残 七年1650巡道范承祖重新修葺并加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古壁中道光 十八年1838州守白明 所存文漫漶不复自洛阳得汝帖原拓一部重摹仍藏左壁中汝州市博物馆中

其它四帖,都是《淳化阁帖》的翻刻和复制。其目的,主要是学习书法。《汝帖》不同。

王寀《汝帖跋》:

“来汝逾年,吏民习其疏拙,不堪委以事。闭阁萧然,奉亲之外,独念弃日偶得三代而下讫于五季字书百家,冠以仓颉,奇古、篆籀、隶草、真行之法略真,用十二石刻置坐啸堂壁。其论世正名于治乱之际,君子小人之分,每致意焉,识者谓‘笔史’,盖使小学家流固以博古知义,不特区区近笔砚而已。大观三年八月上丁敷阳王寀记。

我们对这一段短短的跋文进行逐句疏解,王寀及其《汝帖》的情操立现。

“来汝逾年,吏民习其疏拙,不堪委以事。”——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为政的最高境界。《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闭阁萧然,奉亲之外。”——孝道。

“独念弃日偶得三代而下讫于五季字书百家,冠以仓颉,奇古、篆籀、隶草、真行之法略真,用十二石刻置坐啸堂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其论世正名于治乱之际,君子小人之分,每致意焉,识者谓‘笔史’。” ——笔史。

“正名”出自《论语·子路篇》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东周以来,纲常大坏,整个社会处于相互杀戮的混乱状态。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劳而无功,退而著《春秋》。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絮絮叨叨讲仁义道德,惹人讨厌,不如把自己的道德标准放在史书里面,让后人以史为鉴。孟子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汉代以后,《春秋》就是国家宪法。处理事件就要看《春秋》里有没有类似的故事,研究一下孔子的态度,这就是所谓“《春秋》决狱”。《三国演义》里面,华容道关羽之所以放走曹操,就是因为曹操讲了一个《春秋》故事。

郑国和卫国打仗。卫国的庾公追杀郑国的孺子。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无法拿弓。”庾公便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在至高无上、亘古不变的《春秋》大义面前,军法乃至国法都是微不足道的。关羽尽管冒着斩首的危险,却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孔子把自己的看法含蓄地寄托在历史故事里面,这就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王寀是以孔子作《春秋》为楷模,借“笔史”而“论世正名于治乱之际,君子小人之分”。

懂一点历史的人心中都明白。唐末以后,五代十国,也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毫无节操道德可言。包括赵家的天下的获得,赵匡胤的“黄袍加身”,赵光义的“烛光斧影”,都是谋纂而来。

宋代的读书人,都有和王寀一样的卓越胆识和道德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王寀刻《汝帖》,其目的,都是明天道,叙人伦,重建儒家理想的政治社会秩序。

“正名”,须从“文字”着手。再往下看。

“盖使小学家流固以博古知义,不特区区近笔砚而已。 ——小学。

许慎《说文解字》云:“文字”为“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后魏江式《论书表》云:“夫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后,今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孔子曰:‘必也正名。’”

小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主要为了理解经义。王羲之著有《小学章》。姜夔《绛帖平》中说:“小学既废,流为法书。法书又废,唯存法帖。法帖乃古人陈迹耳。”

王寀将《汝帖》的定位,首先是为明经达理之用,其次是书法,再次才是法帖。 

“大观三年八月上丁。”——上丁。

这个落款也大有深意。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唐代以后,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上丁日,为祭孔之日。

与《汝帖》的以“春秋大义”而陶铸“笔史”相比,宋代其它诸帖,立意浅陋,买椟还珠,不过是“区区笔砚”,“古人陈迹耳”。

宋曹士冕《法帖谱系》说:宋太宗以武定四方,而立文治,留意翰墨。书法对于宋太宗,倒是“以文化成天下”的一部分。可惜负责编纂《淳化阁帖》的王著没有学问。黄庭坚说:王著临《兰亭序》、《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字,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羙。羙而病韵者王著,劲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之不尽功也。

王著苦不读书,虽然用笔精妙,而无内涵,经他的手摹刻出来的法帖,“但得形范,而无神妙”。

刘公沆的《潭帖》,潘师旦的《绛帖》,都是《淳化阁帖》的复制和增删。

蔡京与王寀本是好友,《汝帖》与《大观帖》同刻于大观三年,而志趣迥异。《大观帖》是对《淳化阁帖》稍加修订的翻刻,并无主观的人文因素附加于内。

《大观帖》被誉为古代刻贴第一精品”,不过是“金石之工”,摹写镌刻更加准确而已。

王寀则是文以载道为主旨的新的艺术创造。作为“笔史”,《汝帖》的编排上,与《淳化阁帖》不同,全帖按时代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内容上,全面而均衡。商、周铭文、秦、汉刻石、魏、晋手札、北朝碑刻,几乎应有尽有。

在《汝帖》里面,《淳化阁帖》仅选入了三分之一。《淳化阁帖》十卷,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共占五卷。而《汝帖》十二卷,二王父子仅有一卷。而增加了诸如梁鹄、诸葛亮、“竹林七贤”、颜真卿等忠臣、高士、烈士书法。

马玉兰在《宋代法帖所反映的宋人书史观念》中说:“最值得称道的是《汝帖》首次将北朝人书模入丛帖。”北朝的书法,在当时是被排斥的。黄伯思《东观余论》说:虽差近古,然终不脱毡裘气。”欧阳修《集古录》中说“亦意其夷狄昧于学问而所传讹谬尔,然录之以资广览也。 玉兰说,今天人们常常认为清朝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的阐述,是首次将北朝碑版与六朝简札作等量齐观,把北朝书法推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实际上忽略了《汝帖》在这方面的贡献。可以说,碑派书学,应溯源到八百年前的《汝帖》!

《汝帖》为人所诟病处,乃其伪帖。最具代表性的批评是黄伯思的《东观余论》。董其昌说“无帖不伪。”不说《淳化阁帖》,就连《三希堂法帖》也难以幸免。其实,王寀本人也有清醒的认识,称其所收集到的“略真”,只是他所关注的不是真伪问题。

在艺术成就上,《汝帖》自有独到之初。王文治《快雨堂题跋》称《汝帖》:“神采迸露,远出世俗所传《绛》、《潭》诸刻之上。”又说:“余尝谓古帖中,有以摹拓至精而传神者,亦有以摹拓粗漫而传神者,此帖全以粗漫传神。

关于“粗漫传神”,施安昌先生说:“粗漫不是粗糙、草率,应是浑脱、浩荡的意思。”余彦焱先生《〈汝帖〉述略》中有大段议论。撷其要,即是“求生,求变,以学问、修养入书,而非以书法为定技”,“脱去右军父子习气”,“是一种有深厚内涵的境界”。

王寀学兼儒道释,擅长诗文,精通书画,学养深厚,倾注着崇高的文化道德理想,《汝帖》所刻的书迹纯中锋运行,线条雄健,内力充沛,神采飞扬,与小心谨慎的皮相摹勒气象迥异。

王铎曾于亲翁家席上闻歌酒斝近花籬之傍,“再观此帖,喜意发扬。真乃稀世之宝,超迈无伦。”

《汝帖》无论从内容上,精神上,还是艺术成就,都堪称“千古第一帖”!

王寀在汝州

王寀在汝州虽然仅有三年,政绩突出。据好友李廌的诗文记载,王寀开挖了“太史湖”,并组建“娘子军”进行操练,比赛射箭。

“汝州刺史宅引牛山水为池,于石穿牙城之东,窦而入于堑。然其防岸垫缺,土堙水秽,或漫浸民室。自丞相富公领州以来,欲治未遑。他日郡置铸钱官,派水共用,除归于池,水溢大,池窦不能容泄,则又有决溢之虑,公私病之。今太守德安王公慨然曰:‘郡以水名,而汝有海称。且古语谓汝有三十六浸,是乃泽国。乌有吾池蹴步之外,辄使公私病之?亦政所当及也。’属岁二月举春令,命有司慎沟洫陂障,而以待时雨。于是因水所入,至水所出,源流汇委,一时浚治。发故窦为门栅关键,以限内外。广故堑为湖,方行五舟。表景三十余刻乃遍,其深有倍寻者。堤高恒有五尺,长二千步,杂植佳木弥望,命之曰‘万家堤’。并门架桥,上可过车,下可通舫,命之曰‘万红桥’。引余波沟堤之南,注之州学。东与桥对,亦有沟,循昭惠庙,濡贯里巷,会南沟于通街之渠,流出东关,过东郭以入于黄陂。盖前日蓬雚薋菉之怒生,今槐柳交蔭,桃李成溪矣。前日蛙黽蚊蚋之閧集,今藻荇浮湛,鸥鹭翔戏矣。妙因佛刹,飞观复阁,映带其左。而古城乔木,樛枝苍干,蔽亏其右。汝阳楼据其北,少室、风穴诸山,又在其北。尊胜台控其南,崆峒、鲁阳诸山又在其南。陵波之亭,辛夷之洲,浮出于回塘菡萏之间。水光照衣屦,山色满欄楯。史君与客,步自西畴。临石濑,撷秋英。登舟于南陔之涘,循东西溪,所经皆竹里花坞。委蛇曲折,行锦罽罨画上度门至湖。忽空旷清明,如开奁出镜。云行日湛,鸢飞鱼跃,皆在镜中。遂为一郡胜处。客曰:‘此湖延袤,几与并汾柳堤等。而郡山浸碧,不减鄠杜渼陂。盍以嘉名之!’或曰:‘成州之房公湖,汉阳之郎公湖,所以为名,皆因太守。王史君于书无所不通,于文无所不能。妙龄擢上第,骤登瀛洲,领著作。熙宁以来史官日历,实与伦次。又尝以家学典治历,其成书曰《大观纪元》。论者谓史家三长,使君能兼之,俱绝人甚远,可谓善太史之职矣!宜以太史名之。俾而今而后,游览于斯者,想其风流于无穷,不宜可乎?’众曰:‘唯州园十二景,惟望高、香远为无恙,余但遗址而已。访之州人,虽少者犹及见之,而能指顾其处,然则其颓毁未远也。’”

李廌《汝州王学士射弓行》:     

汝阳使君如孙武,文章绝人喜军旅。

要知谈笑能治兵,戏教红妆乐营女。

白毡新袍锦臂鞲,条脱挂弓腰白羽。

彩错旌旗照地明,傍花暎柳陈部伍。

须臾观者如堵墙,彷佛如临矍相圃。

一人中的万人呼,丝管呶嘈间钲鼓。

臂弓上为使君寿,遍及四筵乐具举。

使君一笑万众喜,堂上酒行堂下舞。

锦锻银荷翠玉钿,意气扬扬皆自许。

倘令被甲执蛇矛,恐可横行擒赞普。

大胜吴宫申令严,两队宫娃啼且怖。

阖闾台上呼罢休,将军虽贤亦觕卤。

岂知使君不忘战,聊以戎容娱尊俎。

夕阳卷旗去翩翩,使君要客登画船。

美人不暇别妆洗,战士结束围华筵。

皆疑征南汉将帅,楼船下濑方凯还。

军中不应有女子,偏禆校尉何其儇。

使君湖光照楼观,一碧不辨水与天。

渐看暝色著疏柳,已见白萍浮暮烟。

银汉斜横北斗淡,明月碧玉疏星联。

舟人罢唱时弄笛,艇子趁鱼行扣舷。

隔浦荧荧见渔火,意中竹篱青斾悬。

虽无荻花与枫叶,全似送客湓江壖。

亟令周娘作新曲,周娘琵琶京洛传。

不惜千呼与万唤,便时转轴仍拨弦。

冯夷阳侯或静听,穹龟大鱼或后先。

且言白傅时落寞,草草会遇仍嫣然。

使君闻名满台阁,虎符熊轼聊周旋。

风流乐事虽可记,皆过孙白二子前。

会看和戎竟先列,铁骑百万临三边。

报功女乐赐二八,粉白黛绿皆婵娟。

青云乞身归旧里,汾城故地依林泉。

琵琶亭中望汝海,无忘饮中今八仙。

 

保存 | 打印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