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事业的领头雁
——湖北省通山县王氏宗亲会会长、江西省历史学会王韶专业研究会副会长王定乾
在通山,乃至在锹溪王氏宗亲中,广为传颂着一个一心为家族事业发展的带头人,他就是湖北省通山县王氏宗亲会会长、江西历省史学会王韶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定乾。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开放睿智的魅力,带领通山王氏宗亲会走向和谐团结、欣欣向荣的家族事业发展新征程。
通山王氏共有35000多人,是江西省德安县锹溪王氏的分支。锹溪王氏共有二十个君字派的分支,在通山的王氏为君朋、君津、君权的后裔,三君王氏又分二十多个分祠六大总祠。在王定乾出任通山王氏宗亲会会长以前,通山王氏没有成立宗亲会,六大总祠堂虽有宗亲组织,但负责人多为七、八十岁及以上的老人,只能牵头组织一些内部的祭祀活动,家族互助、文化建设,对外联谊等活动未能开展,各大宗祠之间很少往来。
2014年,通山茅田王氏宗亲会年换届,家族宗亲就找到了王定乾,希望他担当起茅田王氏宗亲会长。当时,王定乾已从单位下海经商,虽近退休年龄,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出任宗亲会会长势必影响事业发展,给家庭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但是家族事业也确实需要有合适的领头人,通过族人和老族长多次情深邀请和推荐,他接受宗亲们的推举,担任了茅田王氏宗亲会会长。
王定乾上任后,对宗亲会班子成员进行了调整,挑选了年富力强、思想开阔、影响力大的宗亲进入宗亲会班子,健全了财务制度,加强了财务管理和监督。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来源困难问题,在广大宗亲的支持下,创立了茅田王氏发展基金会,自己带头捐资十几万元,共收集捐资基金120万元,基金运作收入,除了维持宗亲会正常工作支付运转外,对困难宗亲治病和困难宗亲子女升学予以支助,同时对宗祠、祖坟进行全面修缮。
祠堂是和亲睦族,增强家族向心力的平台和纽带。茅田王氏宗祠,在文革时期拆毁,2007年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新的祠堂在原址上建成,但没有彰显家族历史文化。于是,王定乾在广泛征求宗亲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率领族人对新祠进行了文化包装,本着古朴、大方、美观、节俭的原则,将家族历史源流、家族分迁世系图、族规祖训文献、家族世代名人录等用文字和图片从浙江东阳用红木板材将文史资料刻挂和陈列在祠堂里面。聘请政要名流、著名书法家为宗祠题写匾额盈联,用红木刻制悬挂于宗祠厅堂门柱上。从福建用花岗石雕刻二十四孝图案装贴在连廊上,让族人走进宗祠,可以知其来源,学习到家族文化,了解家族历史,传承孝顺风范。使新的茅田王氏宗祠真正成了鄂南文化名祠。
茅田王氏是北宋名将王韶第八子王继定的后裔,迁湖北通山已有800多年历史,但王韶上代祖家族墓群在德安望夫山上。从君朋公到迁茅田的仁宏公,十多代祖墓多年失修,大多无碑。王定乾上任后,二○一五年五月二十日,组织了王韶后裔代表一百多人在德安开会。为发展王韶文化研究,维护德安县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王韶家庭墓群,带头捐资收集资金30多万元,从德安君朋公、王韶公家族墓群至迁茅田祖仁宏公十代的家庭墓修缮一新。
2015年初,通山县志办和地方文化研究会发起并组织编写《通山百家姓丛书》,成立了通山王氏宗亲会和百家姓丛书王姓资料编写委员会。王定乾众望所归地被推选为通山王氏宗亲会会长。全县王氏六大宗祠宗亲会机构迅速健全和完善,各分支祠堂也在两年内全部建成和修葺一新。宗亲会的各项活动步入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三年来宗亲会组织专班修编了60万多字的《通山王氏》一书,2019年10月完成了书稿的编写和校对,11月有望出版与宗亲见面。系统的记述了通山王氏的来源,分迁、庄门分布及各庄基本情况,历史文献文物、历代名人名文、记载宗祠祖墓图片宗亲活动等,具有较强的收藏性可可读性,是宗亲寻根问祖,了解历史的珍贵资料。完成千百年来前所未有的《通山王氏》家族丛书。
骄人的工作业绩背后,是艰辛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王定乾担任宗亲会长,没有领取一分钱的报酬和补助,相反,带头捐献给家族公益事业的资金累计达二十多万元,此外,各地前来寻亲和交流的宗亲接待费,也多数由他个人解囊。他还不远万里,开车到甘肃两当县、陕西三阳县、江西铜鼓县、修水县、武宁县、湖北武穴市、英山县、大冶县、阳新县、江苏省金坛市等地,寻找从通山县外迁的宗亲,交流工作,查取资料。不要家族一分钱的费用,燃油和过路费都自掏腰包。他为家族事业付出了很多,可是他根本不觉得后悔,因为他有一个梦想,这就是尽心尽力多为家族,为宗亲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为家族为社会的和谐幸福多做点贡献。
他的出色工作赢得了宗亲的普遍赞誉。也引起了各地宗亲的高度关注,锹溪王氏总会推举他为副会长,他还被推荐为江西历史学会王韶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正在家族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