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才子王凤池
王能明
王凤池,生于1824年,阳新县浮屠镇王志村太屋人,(兴国州丰叶里王志村),原名王隆桃,字兆木,号丹臣、敬庵,别号福云樵子。父亲王兴能,字竹波,兴国洲乡贤,生三子二女。三兄弟中,王凤池排行老大。他赋性聪慧,五岁入蒙,七岁拜师学画,17岁府试夺冠。次年娶潘氏为妻,生一子文琮。1859年,王凤池参加乡试中得举人。
王凤池才思敏捷,又擅长书画,时誉“江南才子”。1865年中进士,殿试第十二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王凤池在馆学习三年,精读清文、翻译及汉文的经史、词、诗,深得当时翰林院总纂官赏识。1871年授为编修,负责起草诰敕、纂修史书、侍讲经筵。次年,提调掌院学士和掌庶常馆的行政事务。他的好友同科进士张英麟(字振卿,号菊坪。山东历城县西乡红庙村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之职,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非常欣赏王凤池的书画才情,看到王凤池夫人久不在身边,想把在京城经商的姨父的女儿介绍给他做妾,未料王凤池对原配夫人感情笃深,一口拒绝了张英麟的好意。张英麟已经在姨父面前夸下海口,为表妹找一个翰林院进士的,现在却兑现不了,他感觉有损脸面。便想了一计,找了个理由让姨父帮忙。
一日得闲,张英麟邀上王凤池一块去姨父商铺购物,张英麟的姨父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留他们在家里吃饭。席间,张英麟和姨父两人极尽所能地劝王凤池喝酒,当场把王凤池喝得烂醉,只得留宿陆家。次日,王凤池睁开眼睛,看到床头柜上有一碗醒酒茶,立马回想起昨晚喝酒之事,速忙起身,这才发现床沿搭了一件女人内衣,枕畔还有一束女人的长发。王凤池心里一惊,感觉情况有些不妙,便穿衣直奔堂屋,迎面正遇上张英麟,他刚要开口问话,张英麟却先开口了:凤池兄,昨夜睡得安好?姨父让我代为向你表示歉意,他有事不能陪我们吃早饭了。王凤池有些心慌意乱,见张英麟并没有提及其它事,也就不多问,和张英麟吃过早饭速忙赶回翰林院。
当日晚,张英麟急匆匆跑来找王凤池:凤池兄,我姨父送来了两件东西。张英麟拿出王凤池早晨看到的那一件女人内衣和一束头发继续说:凤池兄,昨晚你喝醉了酒,表妹送醒酒茶时,不想为兄思念夫人日甚,错把表妹当夫人了啊,此事如何是好?
王凤池心里顿时明白了原委,一笑说:英麟兄,事以至此,我只有承担责任啦,承蒙兄台抬爱,帮我说合啊。张英麟哈哈哈大笑:凤池兄,此事就这么说定了,你只管选好日子,迎娶新人吧。王凤池就这样被逼着续了二房陆氏,次年生下儿子文琯。
三送金牌彰孝廉
王凤池在任翰林院编修时,出了一件让他十分尴尬的事:堂堂翰林院编修、以诗画享誉全国的江南才子,他亲手制作、书写的金匾却被人拒收。事情缘由是这样的:
王凤池有个二姐,嫁到医巫闾山柯家。柯家在当地算是仁义之家,恪守仁义道德、与人为善的祖训。但二姐心盛好强,依仗朝廷为官的弟弟之势,做事做人喜欢兼人好胜,呼来唤去,虽然在做儿媳时,尽量克制着不使性子,藏住锋芒。一旦多年媳妇熬成了婆,就不想自己做媳妇时的苦了,把官宦人家大小姐的刁蛮娇气的习性展露无遗,平日里对自己儿媳罗氏百般刁难,稍不称心就骂,一不如意就打。不想,天不尽如人意,好景不长,二姐腰间长了一个毒疖子,到处求医都没治好,慢慢地衍变成“腰瘘”,烂到肠道里去了,从瘘处淌屎漏尿,遭罪受难,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二姐儿媳罗氏不但不记恨她的恶事,反而比亲生女儿还要孝敬,每天接屎倒尿不嫌脏,擦脸抹身不怕累,端茶送水不厌烦,无微不至的把卧床不起的婆婆伺候得干干净净,服服帖帖,感动得二姐热泪滚滚,悔不该当初啊。
二姐只要见到有人去看她,她就会拉着人家数儿媳的好,赞儿媳的德,方圆百里都听说了罗氏以德报怨,孝敬婆婆的事迹,县衙以她敬老品德作为教育典范,教化四邻八乡百姓。自然,这事也被在京为官的王凤池知晓,他被外甥媳妇的贤德感动,亲手为她制作了一块长2.8米、宽1.2米的木制金匾,中间题“孝义可敬”四个镀金大字,上面左侧写上:“祝贤甥媳柯门罗氏孺人节寿”,右侧两列落上“翰林院编修愚舅王凤池题”,派人专程送到二姐家中。
金匾送到二姐家时,遭病痛折磨十三年的二姐刚病逝不久,一家人正沉浸在悲痛之中,罗氏更是伤心不已。坚决不肯接受金匾,说我照料婆婆是为人儿媳之本分,那受得了此殊荣。坚决退回“金匾”。
王凤池看到送出的金匾被退回来,这可是他从未遇到过的,他更加敬佩罗氏操守。拿起笔墨将金匾上的四个字改成“孝德可风”,又叫人送到柯家。罗氏仍然不肯接收。
王凤池第二次接到退回来的金匾,百感交集,心潮涌动,想自己身为翰林院编修,一甲进士,费尽心思想谋求自己字画的人不少,可能求得到的却不多,何况自己亲自为人制作金匾还是头一次,可受匾之人却不接受,而且是二次拒绝。这不仅是自己没面子的问题,可能是自己礼数未到吧。接连好几天,王凤池都在想这个问题,一直到冬天某个早晨,王凤池站在窗口前看书,不时向窗外凝视,突然,他发现窗外一棵桃树上吊着一块冰凌,外形酷似桃子,晶莹剔透,王凤池突然来了灵感,放下手中的书,挥笔在那块金匾中间写下“露范冰桃”四个字,然后亲自送到罗氏家中。
一时间,王凤池三送金匾彰表孝廉的故事被传为美谈,教化了百姓,在当地形成了一股孝敬父母的风气。这块木制金匾被一位收藏爱好者收藏着,保存无损。
浅绛瓷画誉古今
1872年,王凤池接到家书,告之家父病逝。王凤池连忙告假辞官,带着姨太和小儿子回乡亲孝。王凤池回到家乡后,奉礼仪在父亲墓旁搭建简易木棚守孝,不会宾朋,不访亲友,日食两餐,早晚墓前焚香礼拜,风雨不阻。三年孝期满,王凤池没有回翰林院,直接分发江右任知府。江右即饶州府,时辖景德镇,上饶,鄱阳等地。
王凤池到任后,正值景德镇彩瓷人才匮乏之时。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之乱。
1853年2月,太平军攻入江西九江、湖口、彭泽等地,3月19日又占领南京,建立了政权。1855年11月至1856年4月,再攻占了江西的八个府、五十几个州县。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视清朝咸丰皇帝是‘老妖’,是‘妖’的总头目。清朝大小官吏是‘妖’,地主豪绅也是‘妖’,‘妖’是太平天国的重点打击对象,规定‘迂妖必诛’,藏妖者与妖同罪”。 1855年,太平军攻下景德镇后,一把火将御窑厂烧了个精光,厂里的库存瓷样也因而散失,官员、画师、工匠人等或作为“妖”被杀,或侥幸逃脱,全作猢狲散尽。
太平军占领景德镇前后长达7年之久。这段时间里,原御窑厂的画师们倘能避过杀身之祸,却不得不面对生计之困,于是在战火暂时平息之后,仍需重操画笔,以画瓷谋生。此时画什么呢?青花、粉彩费工费料,成本高且不一定有销路,处于战争环境之中自然是行不通的。他们只有选择省工省料,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的浅绛彩瓷,这样,一些生活必须的日用粗瓷(如锅、碗、盆、盘之类)成为首选,画上几笔浅绛彩,署上自己的名字,择价而沽。
1866年,太平军失败后,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13万两银子,在原御窑厂旧址重建72间堂舍,恢复了御窑厂。但迭遭兵燹,官民窑厂,停歇十有余年。老匠良工散亡殆尽,配制颜料,多半失传,新匠不惟技艺远逊前人。
1875年,处于百废待兴的江右府,迎来新任知府王凤池。王凤池奉命任职期间,勤于政事,恢复民心,不留遗案,亲笔起草重要文牍,不许僚属玩忽职守,深得民心。
他在处理好政务之余,喜欢吟诗作画,经常到景德镇御窑厂参与瓷画创作,鼓励画师创新彩瓷技艺,与御窑厂画师金品卿,王少维商讨彩瓷绘画艺术,有时为了一幅彩瓷画,几个人关起门商议几天。王凤池喜欢和金品卿、王少维合作创作浅绛彩瓷,金品卿,王少维两人作画,王凤池题跋,三人合作,相得益彰,市价倍增。王凤池自己也喜欢作画,对瓷上文人画有特别的情致,由于他的身份地位和素养,在瓷上做画亦如纸绢上作画,特别讲究诗书画印等中国传统文人画笔墨,金石之气,所作画面多以宋、元、明及同朝前期粉本为参照,亦不乏个人创新立意之作,为同治、光绪时期著名的瓷画家,与程门、王少维、金品卿并称中国浅绛瓷画“四御笔”,是浅绛彩绘先驱之一,尤以花鸟最为传神。传世作品有光绪三年作《松风清籁图》山水瓷板,光绪二十二年作的《松鹤图》瓷板。皆图录于《瓷板画珍赏》。
彩绘浅绛《松风清簌图》是王凤池的一幅力作。本图章法紧密中透疏朗之气,翠岗绕一潭,有山泉自谷中奔腾而出,注入潭中;山麓之下、屋舍俨然;平台之上,二高士促膝对语,远眺流水潺溪。全图用笔圆涩独秀,色彩之中融入层层绿意,更使青山秀嶂怡神悦目,挥洒于经意处见逸趣、从随意处显功夫、妙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凤池晚年作品“仰天春”。
“仰天春”是一件硕壮的螭虎花口瓶,分别叫做“润春、守春、、涵春、养春”,由王凤池亲自绘画题款。
“仰天春”画面读为“策杖寻梅”。画眼处,螭虎间以斧劈之势就型斜下,布就山形。老者衣袖以深墨衬出,拄杖而立,似有所思;幼者执梅相迎,似有所述。一动一静相之呼应。老者身后之悬崖上挑出红梅一枝,虬曲老辣。远处,以浅淡水绿抹出水渚两痕,将画面推向纵深。幼者衣袖出笔大胆灵动,点活了整个画面。另一面则是王凤池的题字:“仰天春”。下方再题:“光绪二年,丙子春正,选于昌江珠山。丹臣记。钤白文印:太史氏珍藏。”
好一幅“策杖寻梅”图,将古人那种“出门修行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的超然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意味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故名“仰天春”。
由王凤池题跋的瓷画,在当时已经是千金难得。他与金品卿合作的花觚和帽筒更是令人神往。从王凤池留传下来的作品中,一个有他题跋花觚价值上万: “有坦白先生者,其甲子似在羲王以上之年,陶其姓也,名以钧传,体成端雅,质赋刚坚。昌浦之源,珠山之巅,发祥协吉,以生所贤,浑融谦冲,正直平圆。拟精于地,受圆于天,众芳在宥,得气之先。丙子新秋日,丹臣凤池撰。”
可惜,解放初土改时,王凤池后人的家产也作为土改对象,将“仰天春”分了。而村民不知其价值,因瓶子太重,将它放在地上“滚”回家,其中“守春”在中途被破碎丢弃。“养春”放在家中装稻谷,瓶口人为敲掉了。“涵春”“润春”分别被南昌和辽宁的藏家收藏。
秀峰诗情结佛缘
1877年,王凤池转任(南康)九江知府,仍秉成一贯做事风格,廉洁奉公,一心为民。他在总理日常政务之余,经常被邀请到白鹿洞书院传经讲史。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美誉。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与岳麓、睢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王凤池在白鹿洞书院讲国学,深得学生喜爱和尊敬,书院生徒专门立了一块“教思碑”以纪其德。此碑仍保存完整。
王凤池在任九江知府时,还有一段诗情结佛缘的佳话。
每次,王凤池到白鹿洞书院讲学之余,喜欢和友人一起到庐山游玩,款款而行,一边观景赏花,一边吟诗唱和。有一次,王凤池与友人来到秀峰寺前,看到两个小和尚坐在寺旁一口潭边的石板上正在争论着什么?王凤池好奇地上前准备探听原由。两个小和尚突然看到温文尔雅的王凤池,同时站起来,指着对面鹤岭山峰下的崖石说:“先生,你来作个评判,那山崖上的字是欧体还是颜体。”王凤池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见鹤岭山中一块崖石上有摩崖石刻,只因山间雾霭氤氲,那些石刻被笼罩着,时隐时现,不好辩认。王凤池转过脸来对他们一笑,然后蹲下来用手指醮上潭内的清水,在他们刚才坐的石板上写了一首诗:
有约三双屐,来游第一山。
寻题知寺古,静坐羡僧闲。
鹤岭天尤近,龙潭户不关。
镌岩明灭处,字莫辨欧颜。
写就即刻转身离去。两个小和尚被王凤池的诗文和书法陶醉了,一边细声地反复吟诵,一边也用手指醮着清水模仿笔法临摹,因投入太深而忘了归寺。方丈派人找他们回去,要罚他们抄写经书。小和尚便将他们遇上王凤池的前前后后情况细说了一遍,方丈听了他们背诵的五言律诗,微笑说:有景,有情、有禅,的确是首好诗。随后又问小和尚,此人长相?小和尚如实回答。方丈对小和尚说:来人肯定是九江知府王凤池,他可是琴棋书画皆通的江南才子啊,你们速去寻找,如能将王凤池请来本寺,我就免去你们的责罚。
小和尚闻言,速忙出寺门,满山寻找王凤池,却没有找到。倒是王凤池听到小和尚在找他,便把刚才那首诗又续了八句:
转坐诵多心,函辉御字金。
充肠禅钵笋,到耳石泉琴。
功德碑如壁,菩提树满林。
名山迎客笑,霁色朗胸襟。
王凤池把续诗托人转交小和尚,自己和友人下山而去。
小和尚拿着半阙诗回寺回复方丈。方丈见诗一笑,没有责怪小和尚,只是将这半阙诗收藏起来。
方丈为什么要小和尚去寻找王凤池呢?小和尚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这秀峰寺的方丈与王凤池是朋友,两人是在进京赶考的途中相识并结为金兰。方丈落榜后,归依佛门,后来做了秀峰寺的方丈。王凤池高中进士后,几经宦海浮沉,官至九江知府。因为两人选择的道路不同,渐渐就隔断了往来,不知彼此情况。今日偶然得到消息,方丈认为是缘,便要小和尚去找,没找着,那就是缘浅,也就不再提起。
三年后,王凤池和友人游庐山时,不知不觉来到秀峰寺。一进寺门,迎面遇上一个和尚,这和尚见了王凤池突然惊喊:王大人,王凤池知府大人。王凤池被这突然的叫声给愣住了,好一会儿才问:师傅,你认识我。和尚说:王大人可能忘了我,我却记得你啊,随即便将那首《秀峰寺》诗背诵出来。王凤池听后,哈哈哈大笑:是你呀,当年的小和尚修成了大师傅了。
和尚当即要求王凤池再写一首诗。王凤池欣然答应了,取来纸笔墨当场写了一首《已卯春重游秀峰寺》:
去年庐峰半峰雪,面目疑真疑未真。
过百十日重来游,如相识友情更亲。
磨以石镜照我影,塵以松髯拂我尘。
龙潭涓滑沈我手,鹤瞅亭亭坐我身。
岭树张屏藤挂幕,岩花缀锦苔铺茵。
谷帘风动碧纹活,香炉烟起丹篆新。
五老七贤陪隔座,天池邃庐一笑嚬。
引入昭明读书处,更探白傅草堂春。
客揖主人辞欲出,泉籁树韵勾留频。
过午钟声犹在耳,懒残招我乘金轮。
和尚拿到诗后,便引王凤池去见方丈。两位老友相见,热泪纵横,勾起了人生悲欢,两人围炉畅谈一夜。自此,王凤池与庐山秀峰寺结下了佛缘,经常前往寺中诵经听禅。方丈叫人将王凤池这首诗刻于寺后山的崖石上,现成了庐山秀峰寺一景。
兴办公益报桑梓
1884年,王凤池告老回乡。他一生为官清廉,回家时,只带回自己所做的和与朋友金品卿、王少维合作的一批得意的浅绛瓷器,装了半船,入昌江、过鄱湖、下长江,悉数带回故里。回乡后,王凤池并没有赋闲在家,而是忙于乡梓事务。
1888年夏历七月,阳新持续大雨,山洪暴发,冲毁堤堰,湮没田庐,伤亡数百人,饥民遍地,哀鸿遍野。王凤池一边向朝廷彭中丞去函,请求捐款赈灾,一边变卖部分瓷器带头捐献。并亲自安抚灾民,分发救灾物品。
有一天,王凤池在发放救灾粮时,有人悄悄告诉他,说城南余晴川家已经断炊几日了。王凤池知道余晴川有“小轩居士”之称,因家道中落,另辟路径,改作破旧书物写生,所作“破烂画”惟妙惟肖,平日以画养家,今逢灾年,没有人买画,也就没有生活来源了。王凤池知道这事后,每隔几天就让人用钱或拿粮去他家买画或换画,接济他家生活。过了一段时间,余晴川就有些怀疑:这样的灾年,州里还有人买画?便暗中跟踪买画的人,发现是王凤池差人来买他的画。余晴川知道王凤池的画艺比他的诗文造诣还要高,买他的“破烂画”,明显是接济他,却怕伤了他的自尊,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余晴川晓得内情后,王凤池再派人来买画时,他坚决不卖。来人没办法,只得空手回去。王凤池心里马上明白余晴川已经知道内情了。次日,王凤池专程去余晴川家看望他,和他谈画。两人因画谈得很投机,相互切磋画艺,逐成忘年交,并一起摆摊作画赈灾,帮助灾民度过饥荒,恢复生产。余晴川的“破烂画”融入了王凤池彩瓷和水墨画法,技艺大进,终于独树一帜,跻身鄂南赣北画坛。
1889年,王凤池与同乡、翰林院庶吉士刘凤纶合作续修《兴国州志》,将陈光亨纂修的《兴国州志》进行勘对续补纂修,历经五年,查阅许多文集档案,仍保留原有的36卷,首1卷,分装16册。后来,又主持修茸儒学、考棚,大兴读书风气。并整理汇编自己的诗稿《福云堂诗稿》。
王凤池与刘凤纶是同乡、又同在江西为过官,两人感情很深。1891年凤纶转任湖南临湘县令,途经家乡,特地前往浮屠王志村看望告老回乡的王凤池。“双凤”相聚,把酒言欢。临别时,王凤池告诉刘凤纶:临湘是山区,匪患猖獗,你前往任职,成也匪,败也匪。刘凤纶听进了王凤池临别赠言,到临湘后,便请兵镇压该县东南大云山匪患(义军)汪殿臣。不久,便提升湖南直隶州知州,获四品衔。此时,王凤池正在家乡主持修茸儒学,刘凤纶为了感谢王凤池,带头捐出一个月的俸银资助王凤池修茸儒学,倡导读书之风。
1898年王凤池在家乡病故,享年74岁。葬于浮屠镇王志村白云山麓。
王凤池共生两子:文琮、文琯。文琮后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在家乡王志村太屋,一部分移居辽宁省丹东市,其第五代孙王义天现为中国科学院地勘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文琯,官至浙江绍兴府台,子嗣留在浙江荷叶州(现划入上海市)。
参考资料:1、许怀林《江西史稿》,江西高校出版社
2、刘仁坤、贾诚先《太平天国兴亡》,哈尔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