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传奇 » 正文
  • 关于统一“瓘文堂”堂号的决定
  • 关于召开第三届中华锹溪王氏联谊大会的通知
1 2
王家好太婆

王家好太婆

乾隆年间,阳辛里尖山(今通山县燕厦尖山)舒员外有一女舒氏,知书达礼,美丽贤慧。舒氏年方十六,已近谈婚论嫁之年。有多个殷实之家上门提亲,她总是以年龄尚小不应许。

却说通山江源村有个年轻人叫王杏斋,他原有兄弟四个,二弟夭折,剩下七岁的三弟河兴和五岁的四弟澍兴。杏斋的父亲在妻子舒氏进门一年后离世,家里突然失去了主劳力。抚养两个小弟弟,一家人的重担全落到了二十来岁的斋杏身上,日子过得十分凄凉。王杏斋听说尖山塆有个贤淑女子,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托人上门说亲,并让媒人道明其家无父,还有需要照料的两个小老弟以及体弱多病的母亲。没想到舒氏满口答应。人皆问舒氏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舒氏只是回答:“没有哪个家比这个家更需要人照料啊!”

舒氏嫁到王家,全身心照料两个小老弟以及母亲,不动生育之念,左邻右舍都劝其生育,她说一定要让小老弟大些了再考虑。直到细弟澍兴十六岁,舒氏才生育,几年下来生下三个孩子,加上两个弟弟,成了家大口阔的七口大家庭。俗话说:“好汉难养三个坐草墩”,她家还是五个坐草墩哩。生活无疑是倍加艰难,家庭压力不堪重负。

  舒氏不分彼此地把母爱倾注在五个孩子身上,她担心两个小老弟缺了母爱而孤单,常常更加关心他们的冷暖。舒氏有双灵巧的手,白天干农活,晚上在油灯下缝缝补补、纳鞋做袄。缝补的衣裳却干净整洁,舒氏教导孩子说:“笑脏不笑补。只要干净,补好的衣服不折人。”

她坚持对弟弟不区别,对儿子不偏袒。做了新衣,先让两个弟弟先穿,两个弟弟穿过的衣服再留给儿子穿。

弟弟和孩子读书都用功,两个弟弟读书十分勤奋且有天赋,成绩名列前茅。王杏斋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生了病,劳作困难,家境十分困难。同时供应五个孩子读书,家里实在承受不起。王杏斋因病早逝,一大家子的负担主要落在舒氏身上。

    一天晚饭时,大弟河兴当着大家的面说:“我不想念书了,现在我已经长大,有力气做事了,大嫂,就让我回来帮衬一下吧!”舒氏听到懂事的老弟如此说,内心隐隐作痛,她想:家庭经济确实拮据到了一定程度,可是上学考取功名是关系到一个人和一个家庭命运的大事,两个弟弟成绩名列前茅,半途而废多可惜。但是没有人休学又会影响成绩冒尖的孩子前程,于是作出让儿子休学的决定。儿子的休学,戳到了舒氏心里的痛。可是这是下策之中选上策啊!后来河兴、澍兴兄弟两人不负嫂望,先后考得了功名。

当时王杏斋家族不很兴旺,人丁常有折损。在一个寒冬的雨夜,天出奇的冷。舒氏裹着棉袄出门上茅厕,看到自家屋檐下躺着一个老人,冻得缩成一团,已经奄奄一息。舒氏叫醒孩子将老人抬进屋,让他在火炉旁取暖,老人渐渐恢复了神气。舒氏还将家中唯一的老母鸡宰了熬汤给老人喝。老人感动不已。谁知,老人是个活神仙(风水先生),他对舒氏满怀感激之情。认真考究了舒氏家的风水,发现了问题根源,原来是王氏的祖坟有问题,必须迁移。风水先生离开那天嘱咐舒氏:“迁坟重葬时,遇到下雨鱼上树时,速速落肂安葬,必有大发。”舒氏再问,风水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说完就离开了村庄。迁坟那天,舒氏专门安排一人立于港边看究竟。当鞭炮响起,锣鼓喧天时,果然下起雨来,塆里人都竞相上山看热闹。一男子将在沟边捉到的鲤鱼挂于树上,也随之上了山。这时立在港边看究竟的人跑上山去,说了所见。大家一边喝着“发了,发了!”一边快快铲土安葬。自此以后,舒氏大婆后人子孙成群,直至发成旺族。

舒氏的达礼与善举,在江源有口皆碑,受到王氏家族的普遍敬重,大家亲切称她“大婆”。还得到朝廷褒扬,赐有“胆荻教严”的牌匾。积德贞孝的舒氏大婆寿元达九十有余,她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让王氏不断传承着“孝悌礼义”好家风,舒氏不愧为王家好太婆。

 

 

保存 | 打印 | 返回